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湯一介 《中国文化》2012,(2):234-237
《马一浮全集》即将出版,该书的主编吴光教授约我写篇序,实在不敢当,但出於对马一浮先生的崇敬,我答应了。我必须说明,这篇"序"只是我学习马一浮先生着作的一篇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2.
“道家热”正在兴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荣晋近几年来,"道家热"正在海内外悄然兴起。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学术动向。儒、道、佛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打倒"四人帮"以后,中国针对"四人帮"掀起的"评法批儒"的恶浪,为了正本清源,人们自然把注意力...  相似文献   

3.
苏氏蜀学是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它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是以儒为宗、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诸子以入儒.它的最大的学术特点是驳杂.  相似文献   

4.
宋代,士大夫崇佛之风日甚,几至人人谈佛。理学诸子为捍卫儒学地位,视佛学为异端,着力排佛。二程、朱熹强调儒佛界线,以儒家价值观立论,从“理”的“实”与“空”、“公私”、“义利”等方面力辨儒佛之异,指斥佛学无“理”,即便有“理”,其“理”也“空”;佛学立教,为“私”为“利”。但是,儒学与佛学本为两种不同的信仰体系,理学诸子以儒学价值观度量判定佛学之非,其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故其排佛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因学分南北而常被视为"经学分立"时代,然在学术思想层面上,"折中"似比"分立"更能揭橥、统括南北朝经学之特质。"折中"不排斥"分立",而是含摄"分立"并以"分立"为前提。揆诸南北朝经学的历史,不仅有南学、北学之"分立",更有儒、玄、佛之"分立";而尤为重要的是"分立"之上又有融通——既有南学、北学的交流互通,亦有儒、玄、佛的兼综并融,因之形成了南北朝经学"博极群言"又"自有所见"的"折中"特征。  相似文献   

6.
就儒佛之辨而言,朱子與歐陽竟無可以作爲理學家闢佛與佛學家會通孔佛的兩個典範,代表完全不同的兩種立論旨趣。朱子視《中庸》爲孔門傳授心法或道統聖學一脉相傳的經典依據,以衛道者的姿態判别異端與正統,以闢佛的方式吸收化解佛學義理;歐陽竟無視《中庸》爲系統性的孔學概論,特别選擇《中庸》而非《大學》作爲會通儒佛兩大思想傳統的橋梁,《中庸傳》的寫作反映出歐陽竟無晚年以佛解儒或援佛入儒的學術抱負。朱子通過對理氣概念的精微複雜的辨析最終完成了道學體系,使儒家的善惡之辨從個體之心性推擴到整個宇宙。《中庸傳》則是在認寂本體的原則下把已經廣泛流傳的程朱道學式解讀扭轉到佛學本體論思維中來。對朱子《中庸章句》與歐陽竟無《中庸傳》的互讀有助於理解近現代儒佛之辯的深層意藴。  相似文献   

7.
我们很难说马一浮弘扬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完全是出於维护传统的“发思古之幽情”。认定马一浮为简单的复古主义者,或赞美其不坠儒宗,实际上都失之粗糙,忽略了对其思想产生和形成情境的考察。事实上,马一浮把自己关联於传统,既包括情感因素,也是出於其理智上的抉择。其思想之所以出现、成熟於五四以後,不仅是中西文化冲突达到相当高潮的产物,而且还是对现代化进程总体反思和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儒、佛、道李颖科一、唐代社会与儒、佛、道并立唐代是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开放、豪迈的历史时代,特别是初、盛唐更是中国古代从未有过的一个风流、浪漫与自信的时代。仅就唐代历史而言,尽管也有经济衰微、民生凋弊、社会矛盾激化的危机时刻,但就中国历史长河来看,...  相似文献   

9.
我们很难说马一浮弘扬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完全是出於维护传统的“发思古之幽情”。认定马一授为简单的复古主义者,或赞美其不坠儒宗,实际上都失之粗糙,忽略了对其思想产生和形成情境的考察。事实上,马一浮把自己关联於传统,既包括倩感因素,也是出於其理智上的抉择。其思想2  相似文献   

10.
佛教名山的文化鉴赏郑国铨中国的许多名山多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山因佛而著名;佛以山而益显。一、佛与山林缘分深"天下名山僧占多",此说由来已久。但是,也有人认力此乃不实之词,确切地说,应是:"天下名山增建多。"从深层意义上看,中国佛教名山,是佛教在中国广...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军 《中国文化》2008,(1):92-103
据笔者管见,中国现代诗词以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三大家为成就最高。本文拟略述中国现代诗词的若干特点,和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诗词的杰出成就。包括四部分:一,现代诗词的几个基本特点。二,现代诗词的艺术新变。三,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诗词代表作举例。本文旨在说明,旧体诗词可以反映现代生活和情感,诗词之境界与诗人的性情、学养、心灵境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对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人——中江藤树儒佛融合的思想作了系统论述。通过考释中江藤树的“明德”观、“意念”观来探讨藤树本人的思想及与中国阳明学的异同。指出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共生意识”具有化解人类冲突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华化对日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道士的陆西星,虽然反复强调《庄子》乃《老子》之注疏与竺西之贝典,但实际上,《南华真经副墨》既不是纯粹的"以道解庄",也不是"以佛解庄",亦不是"佛道并释",而是三教融通意旨的真正践行,并给后来的解庄者在思路与意旨上以不同维度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关羽现象与儒、释、道三教蔡东洲"关羽现象"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以关羽信仰和关羽崇拜为内容特征的文化现象。关羽本为蜀汉政权一位功过参半的大将,自唐朝起关羽开始被神化,至元代已成为"宇祠遍九区"的尊神①,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信仰和崇拜。明清时代...  相似文献   

15.
学习借鉴古代道德教育方法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上产生了以儒家为主干、儒佛道三教融于一炉的古老伦理型文化。这份深厚的文化遗产业已凝铸成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烙印。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6.
论儒、释、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屈小强一、中国佛教的"本末会通"入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中唐以后,伴随着中国佛教各大宗派建构的完成和佛教内部急剧出现的两极分化(即出现了平民僧侣阶级与享有特权的贵族僧侣阶级)以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大起大落(以"安史之乱"为典型...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溯源出來的道统 理学家在建构神圣谱系的过程中,通常以溯源的方式树立起"原初"的正当性,"原初"是未受到佛、老影响、未受到科举等功利欲望干扰的原始儒家思想,由于没有受到"污染",因此,其学可谓是正统的。①溯源以求正当性,这样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源头很长,耶律亚德(M.Eliade)所谓的"太古存有论",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国亦不能免。笔者相信绝大部分的儒者的思维都可视为"太古存有论"的一种变形模式,理学家与反理学的儒者皆是如此。他们在建构理论的正当性时,都会透过重读先秦儒家文献,树立己说的权威,"原始儒家的悟道论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作协主席马识途讲话盼望已久的四川省中华文化学会暨儒、佛、道三个文化研究中心今天成立了,我表示衷心的祝贺!自从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建立以来,全国各省都纷纷建立了各省的炎黄文化或中华文化研究会,但是四川却一直迟迟没有建立。我作为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理事,...  相似文献   

19.
发刊词     
发刊词本刊编辑部1992年10月《中华文化》双月刊出版,这是一种普及性文化学术杂志,着重分析和介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杂志分若干栏目,如:"文化总论"、"炎黄文化"、"儒道佛文化"、"历史文化"、"企业文化"、"民俗文化"、"医药养生文化"、"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范曾 《中国文化》2014,(1):1-26
荆玉含宝,要俟开莹;以移陋习,以开新符。在中国绘画上,离开经验的、感悟的、归纳的东方哲学的方法,而走向西方的实证的、天人二分的、逻辑的哲学方法,立刻会偏离中国画的传统,因为亘古以还中国画家不作如此想。在方法论与本体论的浑然圆融方面,东方的(主要指儒、佛、道)的学问在二干五百年前,已达致至善无垢的净域,它伟然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