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谊《过秦论》写秦始皇之强盛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高中第四册课本注:“‘二周’东周和西周(周朝末年分封的两个小国)。”始皇,即秦始皇。《古文观止》卷之六:“四旬亦只一意,极言始皇之强,非一辞而足也。”这里应当指出:贾谊笔误,吞二周并非始皇。一九三六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刊行通斋居士《南滣楉语》:“贾谊《过秦论》,言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按秦昭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祖若父,非始皇也。”又吴枋《宜斋野乘》:“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其后七年,庄襄王灭东周……则‘吞二周’乃始皇之曾祖与父,非始皇也。”今查《史记·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文《过秦论》中有这么两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始皇既没,余威  相似文献   

3.
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讲授粤教版《语文》必修4的《过秦论》一文时,有学生对“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一句中的“二周”这个注释提出疑问。认为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也不可能是吞并历史上的“西周,东周”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5.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以其“雄骏宏肆”“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的显明特点,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一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二曰政论……”按照惯常的说法,《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汉书》《史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等都是把它作为典型的政论,我们常见的一些“教学参考书”沿用此说;可新编教材课后练习一却明白无误地说“这是一篇史论”,那么,《过秦论》到底是政论还是史论呢?  相似文献   

6.
一、说“搞”“搞”字始收于宋代韵书《集的》:作为“敲”的异体字,标音qiāo(丘交切,平肴,溪);立义:横击(《集韵·平爻》:“敲,《说文》:‘横擿也.’或作搞.”)汉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搞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其中“搞”,一本作“敲”,此“搞”为短杖义.在以后的千年中,“搞”的音和义未见有变化.到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搞”(gǎo)突然热起来了.紫叶据夏衍《记者生涯的回忆——忆<救亡日报>在桂林》摘编的《夏衍造新字》一文中  相似文献   

7.
贾谊的《过秦论(下)》多数人认为是批评子婴,但从文章中子婴令人同情的形象与作者“过”始皇“过”二世“过”子婴的不同风格看,作者对子婴“过”的同时又饱含了深深的同情。  相似文献   

8.
《过秦论》(第四册):“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课本注:“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教参译句:“吞并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以上译注并非有错,只是太简略了,应当适当补充...  相似文献   

9.
今甘肃大片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羌戎的居地。春秋时称为西戎。秦霸西戎,沿着渭水向西开拓。“秦献公立(公元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后汉书·西羌传》)今定西县地始入秦国版图。至昭襄王(简称昭王)立,秦国连续向泾水以北的义渠戎进攻。据《后汉书·西羌传》:“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昭王之母)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秦陇西郡包括陇山以西大片地区,郡治在今临洮,定西县地遂属陇西郡。又: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洮水注》云“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昭王二十八年为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灭义渠戎置陇西郡的年代有此两种不同的记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  相似文献   

12.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第一,写作手法不同。《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第二,立论角度不同。《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有“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一句 ,其中的“先王”应如何理解呢 ?“先王”一般理解为“前代的君王” ,其中“先”指对“已去世的尊长的称呼” ,如《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先王以为东蒙主”。但《过秦论》中的“先王”如果也作此解释 ,笔者以为不够恰当。因为《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反对秦始皇的武力 ,主张施行仁政 ,而始皇正是承继了秦孝公以来诸君王的武力政策 ,并且变本加厉 ,何谈“废”呢 ?此处的“先王之道” ,应指仁政 ,即儒家所倡导的“古圣贤君”的仁政之道。因此 ,笔者以为此处的“先王”应指“古…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在公元221年统一中原之后,向南部地区发动了猛烈进攻。贾谊《过秦论》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一段民族融合的历史:“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课本注句中之“百越”谓:“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相似文献   

15.
一、表过去已相当于“已经”。①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召陈平。(《鸿门宴》) ②天下已定。(《过秦论》) 既相当于“已经”。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始皇既没。(《过秦论》) ③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 二、表现在今相当于“当今”、“现在”。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赤壁之战》)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方相当于“正”、“正当”。①方是时,吾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余心方动欲还。(《石钟山记》)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正相当于“正当”。①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满江红·和郭  相似文献   

16.
《过秦论》结尾“攻守之势异也”句,五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注云:“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固守关中。”这条注解对“攻”和“守”的解释,尤其是对“守”的解释,是颇不确切的。《过秦论》结尾句“仁义不施而攻得之势异也”既是全文的论点,也是全文的结论。按照注解所说,秦王朝之所以灭亡,就在于秦二世、子婴时,兵力很弱小,却采用了困守关中的策略。否则,秦王朝是不会如此短命的。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贾谊也就不会成为一时英彦,而为宿耆旧臣所忌;《过秦论》也不会被目为百代论体散文之祖了。课文如此注释,本于史无据。陈胜兵起,授周章将军印,西击秦,周章沿路募兵,  相似文献   

17.
《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文,全文“铺张渲染,逐层推进,气势磅礴”,堪称“西汉鸿文”。作为一个语文爱好者我斗胆拟教《过秦论》,我把教学主旨概括为五句话: 一、自上而下俯瞰全文,从整到零明晰全文。所谓“自上而下俯瞰全文”,即教者要站得高,要做到这一点,须将作者一生及本文写作背景介绍清楚,突出作者就当时形势提出的政治观点:施行仁政。本文则从反面阐述了这个观点。贾谊的《过秦论》共有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过秦论》中有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对“百越”课本上注为:“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桂林、象郡”文中则注释为:“在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这两个注释明显是矛盾  相似文献   

19.
刘森 《考试周刊》2012,(68):24-25
贾谊《过秦沦》云:“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其军征讨四方,攻城略地,“诸国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王以强大的军力横扫六合.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强大的秦帝国,声名之赫,显于史册。然始皇既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世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曾经强大的帝国竟于一夕之间轰然坍塌.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20.
《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句,曾被《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人吴调侯、吴楚才赞为“结出一篇主旨,笔力千钧”。对这一中心句的理解,涉及的不只是对《过秦论》上篇乃至中、下篇主题的理解,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