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颖 《教学随笔》2007,(11):28-29
作文教学要善于开拓作文洲练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我认为作文训练仍应立足于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最终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课堂作文教学也正是要求教师创设旨境,唤起学生已经过去的热情和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想说”、“要说”。当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驰骋、体验真情、品味人生,受到情感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时,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作文于生活需要作文时,这样的课堂作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是一门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经常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甚至在作文时情感表达显得苍白无力。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没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感悟,只是一味地进行"灌输",没有让学生的独特感悟充分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自主感悟情感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体验,让学生那诗意般的情感走进语文,细细品味文本中的语言之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以文本为载体,我们就应让学生在情中学、在情中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在“空白”点感悟这里所说的“空白”就是指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间,是语言文字的画外之音、弦外之音。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狼牙山五壮山》中有这么一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靠近了,才命令狠…  相似文献   

4.
作文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实践,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更是实现有效作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作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需要融合使用各种教学策略。既要围绕个性化作文的特点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又要引导学生善观察、会感悟,还需要注重作文讲评的引导,从而最终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懂课文必须靠自己亲历文本的全过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悟、品味、想象、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  相似文献   

6.
课文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才能真正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独特体验,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经典传世之作,反复品味、  相似文献   

7.
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学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借助情感互动来深化课文理解与体验,在情感的熏陶下感悟出不同的文字涵义,已然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师热议的课题。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作文中情感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情感渗入对学生写作益处,并藉此指出了引导高中生在作文中表露情感的方法,以期对高中写作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能力,作文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必争之地,但作文教学中很多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使得学生对作文形成了抵触情绪,谈"作"色变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借助于随文练笔的方式,为助推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奠基。一、激发真情,在情动辞发中随文练笔文本的创作是作者依托即时心境,借助语言符号的方式进行情感抒发、观点表达的过程。学生对于文本的体悟、感知与洞察,不仅要从理性的视  相似文献   

9.
邵丽华 《甘肃教育》2014,(13):93-93
正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忧"作文,依然是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一、立足阅读文本,进行仿写训练语文教材中的各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家范作,这些作品对学生的习作有着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日常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这些作  相似文献   

10.
王彩霞 《广西教育》2014,(41):49-49
正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蕴涵着作者深切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读课文,带着丰富的情感去细细品读文本中的语言,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品读课文呢?一、换词比较,品词语之美妙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经过仔细揣摩、推敲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词语的比较、推敲中理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意味隽永的精美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的内化。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祖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修养,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教师必须探究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培养作文兴趣,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重视观察与积累,丰富作文素材;发挥想象,启迪学生思维;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改变习作评估方式,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五方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作文能力探究一二。  相似文献   

14.
评析:教者力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用心去读书思考,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文多元理解,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潜移默化地拓展延伸,让学生把理解语言文字与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文中寓道、道中显文的语文教学思想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实质主要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包括信息提取、文本解释以及反思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评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要通过方法引导和过程展开,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习鉴赏文本语言,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有的是中外著名的佳作,有的是古今名著的精彩片段,它们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些课文不论是遣词造句的恰如其分,还是写作方法的匠心独运,都是我们引导学生锻炼写作能力的典范。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文本的优势,通过拓展文本、模仿文本、比对文本等教学手段,帮学生提炼写作素材,总结写作方法,不断培养其作文选材、谋篇、自能修改等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审美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具体实际,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情感美、精神美、想象美等,并借助语言文字去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创造性劳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对作文中情感教学的诠释,提倡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打开学生作文的情感之门。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以课外整本书阅读为基础,通过共读共写,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概括、分析、感悟能力。这是一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感悟阅读乐趣的有效策略,也是推进快乐阅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自主作文是指学生主动积累生活素材,调动情感体验,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进行表达、交流或丰富自我、感悟自我、发展自我的学习行为。它既可能是为了表达与交流,也可能仅仅是为了自我欣赏、自我感悟。不管是出于自我的需要还是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