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消除"地市高校对区域发展贡献有限,地方政府对地市高校的经费投入不足"的两难境地,地市高校必须认清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趋势,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自觉性,树立"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等办学理念,从目标规划、制度安排、机构设置、平台搭建、专业设置、学生活动等角度完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服务区域发展成为地市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学校提升与区域发展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服务地方是地市高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学科建设的内容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地市高校的学科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学校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和互动平台。从建设新农村与地市高校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地市高校服务地方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构建适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模式与机制。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方高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方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和确定目标定位时,应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作为地方高等院校,要创新思想思路,指导办学实践;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创新人才工作,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创新科研工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创新社会服务,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地方特色,即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所应依托的重要基础。因此,地方高校要创建办学特色,必须立足地方特色,凸现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3所高校作为研究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个案,通过对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服务保定市社会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高等教育发展不仅可以与区域社会发展结合,并且能够与区域人才战略结合,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为国家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当今高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地方高校应带头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创建区域创新体系作出贡献.地方高校的法律专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创建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管理模式,实现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6.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和龙头工作,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途径,是实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学校影响、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由之路。新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要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产学研的长效机制,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市高校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角色认知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市高校的角色认知,是指地市高校在区域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定位。地市高校的角色认知应遵循恪尽职守、适时调整,服务地方、融入地市,效益优先、突出特色等原则。地市高校是农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导航员”,是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助力器,是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相似文献   

8.
影响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因素,既有内源性因素,也有外源性因素。文章据此确定地方高校定位的三个现实依据,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的需求、学校所处的区位与办学优势以及学校的办学历史与校园文化积淀,继而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特征及社会需要,确定经济转型时期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生俱来的服务属性决定地方高校服务职能的凸显,服务转型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基本方向,地方高校要主动应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来自主客观层面的种种困难与问题,调整办学职能,并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始终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服务转型与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地方高校是山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山东省输送人才、科研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责。但山东省地方高校在区域服务方面还存在受地方政府制约过多、投入不足,与企业合作观念存在偏差以及社会服务观念有待加强等问题。山东省地方高校应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服务地方工作组织机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地市高校在取得很大发展的同时,存在服务地方社会具有政府扶持、地域、人缘关系等优势和综合实力较差、能力低、观念落后等方面的不足;地市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紧迫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地市高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缩小高等教育城乡差别,培养地方实用型人才、特色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构建地市高校学习型领导班子,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历史选择,是保障地市区域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地市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牢牢把握构建地市高校学习型领导班子的总体要求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高等院校教育转型变革的要求,加大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力度,主动走出去与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使高校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发展.本文探讨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服务模式,旨在提高地方高校与社会协同创新、产学研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服务社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现其办学价值,是其“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时代新模式之一。文章从地方高校办学的内外在条件因素,分析指出了该类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优弱势,并从“培育协同创新体”、“夯实协同创新基础”、“增强科研导向性”三大方面,提出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践行路径之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新书《区域大学的使命》,探索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高校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的特殊道路:区域高校是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区域高校生存和发展之路。这些观点为我国区域高校的发展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解决了区域高校与区域社会的结合问题,确立了区域高校与区域社会互动、双赢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地市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是地方政府,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经济落后,各类人才非常缺乏,需要培养大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其地市高职院校理应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承担起服务地方的责任和义务。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转型与地市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间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相互统一,两者之间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以特色发展服务区域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目前,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立足地方,积极探索与区域社会有机结合的渠道,以特色发展服务区域社会,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既是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要。大连交通大学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服务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不断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紧缺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陕西省地方高校专业布局趋于合理,建设质量逐步提高,基本符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但还存在特色不突出、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要切实树立专业建设为区域服务的办学理念,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加大专业建设与改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科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突出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对接,推进地方高校与当地公司企业协调联动,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继续教育》2014,(1):F0003-F0003
正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浙江省、教育部和宁波市共建高校,是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的高等学校。学校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与目标,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办学体系中,确立了继续教育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方略,突出继续教育直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功能。经过三年来的继续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和发展,初步形成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