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自制界定为处于德性和恶之间的品质,把自制作为达到德性的中间性环节。亚里士多德用他的典型的道德哲学讨论方法探讨了关于自制、不能自制与节制的区别及其疑难。亚里士多德把自制和不能自制看作是一对相反的中间品质,认为不能把它们看作与德性和恶是一回事,但又不能看作与德性和恶根本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对知识的分析中解决了自制和不能自制的疑难,强调了自制与人的理性、正确的逻各斯的积极的联系,阐明了自制是一种好品质,它能使人们在习惯修养中达到节制的德性,并能使我们生活得好,过上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王制》的第一个浪头又被现代研究者称作"女性戏剧",主要讨论男女护卫者的教育和待遇平等问题,因此在现代语境备受关注。苏格拉底借助"形相论"对"自然"进行重新阐释,进而论证"女性戏剧"的论题既值得追求,也可能实现。这个论题引起现代哲人卢梭的关注,卢梭反对柏拉图,他认为基于身体和情感上的自然差异,男女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柏拉图与卢梭都从"自然"入手讨论教育,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对"女性戏剧"中的"自然"问题不同解释,体现了古今哲人在人性及其教育问题上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自制与节制两个重要概念。在书中,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界定何为自制,相反他更多地讨论了不能自制,借此说明何为自制。在他看来,自制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处于恶与德性之间,虽然不能算是一种美德。但它是达到节制这一重要美德的中间环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因此培养节制美德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一个“洗澡”问题是出于对诡辩的直观描述和形象理解,让人于不知不觉中就体会到诡辩的本质和内涵。有一天,苏格拉底的学生问他:“什么是诡辩?”苏格拉底没有回答,却反问道:“有一个干净的人和一个邋遢的人,同时去拜访某人,这人烧了一大桶水请两人洗澡。你说,洗澡的会是哪一个?”学生立即回答:“那个邋遢的人。”“错,”苏格拉底摇摇头,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对现代教育理论具有重大贡献,实际上他们的教育思想大都由讨论政治问题延伸而来,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明显表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与之也有类似之处,三者的政治理想都离不开对公民的德性教育,而公民的善与城邦的善是一致的,由此追溯西方教育思想的政治源头。  相似文献   

8.
刘玮 《政治思想史》2013,(1):33-53,198
在有关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研究中,灵魂与城邦的类比乃是重要的论题,但这类讨论却几乎没有吸引亚里士多德学者的目光,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亚里士多德从经验的起点开始讨论政治哲学,因此无须将灵魂的问题引入讨论。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六种灵魂状态(神圣的德性、德性、自制、不自制、恶性、兽性)和六种类型的政体(君主制、贤人制、政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之间可以建立某些类比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灵魂和城邦的这两个方面,也可以对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个人、家庭、城邦三者的关系有一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自然观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并对其成就从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和总结,由于不同时代人们对时空的不同理解,因而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不同的自然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时空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存在的事物总是存在于某一处所,并且运动的最一般最基本的形式是空间方面的运动.他肯定了空间的存在,并且认为空间与运动、物质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曾深刻论述了时间、空间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运动是时间、空间的本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进行,运动是永恒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可分的.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在两千多年的时  相似文献   

10.
"无知者无罪"意味着行为者由于无知可以对其行为选择及其结果不承担责任。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用"无知者无罪"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过失。这种观点或许可以从苏格拉底关于"无人自愿作恶,作恶出于无知"的命题中找到根据。按照苏格拉底的阐述,"作恶出于无知、明知而故犯"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作恶并非真的纯粹出于无知,"明知而故犯"的现象是存在的。通过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科学命题,"无知者无罪"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作为道德命题,"无知者无罪"的合理性根据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