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适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的都是与教育有关的事业。他步入中年后,先是在北京大学做哲学教授,然后,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做了好多年的校长。另外,1946年起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北京大学校长。到台湾后,做的是台湾“最高研究院院长”。看来,胡适与中国教育的关系密切到不可分割的地步。只是,很少有人研究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因为,人们知道,他,是五四新文化的一员闯将。他,又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早期研究者。所以,他对中国新文学、中国哲学的贡献掩盖了作为教育家的胡适。教师的他,眼里有人文关怀一次,胡适到一所大学作哲学演讲。谈…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1895-1976),现代文学家、作家、翻译家。他博学,多思,豁达,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是中国少有的通晓中西文化的学者。他先后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他也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林语堂一生著作众多,并创办  相似文献   

3.
从林语堂、鲁迅到杨荫杭,三位名人教育子女的"另类"做法,应该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迪。林语堂劝女野不必上大学冶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深造,求得一纸文凭,以便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林语堂先生注重的却是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林语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公认的幽默大师,他的好口才更是众人皆知的,而他当起教师来亦是不拘一格的。大学毕业以后,他便赴清华担任了一个地位并不高的英文教员。教了3年,获得一份赴美半官费奖学金。1923年回国,又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教书近4年,此后,他便没有在大学担任专席。算起来,林语堂活跃在大  相似文献   

5.
2010年,IBM对160个国家的1500位CEO做了一个调查。这些CEO们一致认为:创造力是他们成功的第一关键的因素。近日,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评估、政策与领导系教授赵勇关于中美教育的一些观点受到广泛关注,虽然他的新书《谁害怕大坏龙:为什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也是最差)的教育制度》主要是批评美国的教育,但是由于他既有在中国长大和求学的背景,又在美国做专业的教育研究,人们更关注其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他说:“说中国有最好的教育体制是因为它可以造就高分,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差的教育系统是因为那些考试分数是以牺牲原创力、发散思维和独特个性为代价的。”事实上,近年来,中美教育的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推动这两种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对话和交流,2014年1月  相似文献   

6.
阿滢 《教师博览》2007,(9):23-23
1919年林语堂带着新婚的妻子到美国留学。林语堂是穷牧师的儿子,家里无法提供帮助,林语堂又是半公费生,在美国生活相当拮据,偏偏在哈佛大学专心求学时,他的半公费奖学金又突然被停  相似文献   

7.
胡适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的都是与教育有关的事业。小时,读私塾;少年,读上海的梅溪学堂、中国公学;青年,读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中年,先是在北京大学做哲学教授,然后,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做了好多年的校长。另外,1946年起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北京大学校长。到台湾后,做的是台湾“最高研究院院长”。看来,胡适与中国教育关系密切到不可分割的地步。只是,很少有人研究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因为,人们知道,他,是五四新文化的一员闯将;他,又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早期研究者。所以,他对中国新文学、中国哲学的贡献掩盖了作…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生活的艺术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比较而言,美国人  相似文献   

10.
<正>1952年,林语堂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应美国当地一家小杂志的编辑之约,写了一篇关于中国民俗类的文章。朋友说,这位编辑初入职,本来对策划、组稿不太熟悉,又接到这个相对困难的任务,特别发愁。恰好他和林语堂的这位朋友相熟,便在朋友的引荐下联系上了林语堂。林语堂的文章发表后,不仅得到了众多读者的热烈好评,负责编发的编辑也得到了上司的表  相似文献   

11.
《青年教师》2006,(12):55-57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赛珍珠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生活长迭30多年,而林语堂自青年到老年在美国也生活了30多年。赛珍珠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大地》为代表的大量小说,并因此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林语堂也是以中国题材创作了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热爱着中国及中国的文化,并称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而林语堂也是如此,他陶醉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并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最后叶落归根,回到祖国的怀抱。赛珍珠1975年逝世,享年83岁,而林语堂1976年逝世,享年81岁。这里似乎有许多非常有趣的可比性,从中亦可见出二人的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在国外学习策略研究中,高中-大学衔接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衔接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其他策略的学习与运用。然而,这个重要环节在国内却很少有人做系统性研究。衔接教育内容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体现中国特色。衔接教育的最佳形式是e-learning。  相似文献   

13.
<正>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学深造,求得一纸文凭,以便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林语堂先生注重的却是对孩子们自学习惯的培养,他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炼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要考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却劝林太乙不必上大学,他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作为大学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  相似文献   

14.
贫穷与教育     
中国的新教育,实在是洋教育,无论制度,课程,方法等都是抄袭外国的。起始是抄袭同文同种的日本,因为日本兴办了新教育,不到三十年便跻于世界强国中;后来又去模仿资本主义最发达而高唱着民治主义的美国,因为中国已经民治了,所以要以“民本主义”表现在教育上,以教育来宣达“民本主义”,像美国一样。可是抄袭和模仿的结果,非但不能收实效,国势依旧那么的颓衰,人民依旧那么的愚贫,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相似文献   

15.
正在1975年出版的自传《八十自叙》中,林语堂,这位闻名中外的耄耋老人曾用"一团矛盾"来概括自己。"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他在内心却是个基督徒。现在他是专心致力于文学,可是他总以为大学一年级时不读科学是一项错误。他之爱中国和中国人,其坦白真实,甚于所有的其他中国人。他很爱慕西方,但是鄙视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一度自称为‘现实理想主义家’。又称自己是‘热  相似文献   

16.
声音     
《中国教师》2012,(17):2-2
<正>"中国的教育并不比美国差。"2012年7月,杨振宁先生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谈及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时,他指出,在中国念书念得并非最好的小孩,到美国中学、大学去念书,都会变成佼佼者,这说明中国的教育不错,确实压力很大,可是有效果。所以这些孩子到美国的任何一所中学、任何一所大学,好的、不好的,所有的中国学生平均起来都比美国学生好,这就证明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吕型伟是上海普教界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在解放前后先后担任过普通教师、教务主任、校长、教育局副局长等职务,为上海普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1986年5月离休之后,他又长期担任多个专业协会以及国家级重点课题的总负责人。因为吕老的杰出贡献,所以他被称为上海和中国普教界的"活化石",是"国宝"级人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在执教多所大学的同时,深入思考教育问题,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大学学术氛围的重要性,主张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人性的接触的关系,大学教师应该是思想家、科学家,并倡导导师制。林语堂的教育思想时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20.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