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细读重点品析词句《赵州桥》教学片断安徽休宁县板桥中心小学宋庆根根据三年级下学期读懂自然段的要求,在讲读时,要指导学生抓住“雄伟”、“坚固”、“美观”三个特点,分别体会相应的句群和段落。读中品词析句,真正做到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同时还要了...  相似文献   

2.
<正>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传承的纽带,要学好语文离不开文本的感悟。细读文本就是要求学生从语言出发,又回归到语言。语文教师如何抓住文本特点,凸显语文本色,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从而获得语言的积淀和语文能力的提升?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细读文本,品字析词,积淀语言语文学习离不开最基础的语言,收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  相似文献   

3.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4.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也就是说,语言训练不能脱离文本。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中采用读、说、换句式等训练方式,这些方法无非就是让师者引导学生把字、词、段放回文本这个整体语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主旨,真正走进文本,达到在品词析句中更好地感受、感悟和积累。  相似文献   

5.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词析句"又是这一环节中的重中之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重视了让学生对词、句的品评分析,但在品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学生未深入文本,只是从字表上空洞的品析字、词的含义离开了对文本的认真阅读,任何解读都是毫无价值而言的。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倾听作者的心声,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让他们在与文本的自由对话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工具,是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那么,教学时,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细读深品文本中的语言呢?一、回归于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1.优美词句的语言品味。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其语言都极为优美和极具灵性。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深品其字、词、句的途径从中悟景、悟情和悟理。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上述方面的写作技巧。以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必备的语文素养。"其实,学好语文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基,也是学生持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词析句、感悟文本、体验情感,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素养。一、让学生品词析句,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目前,有些老师为了"抢"时间,学生还未读完课文,他们就"十万火急"地开始帮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  相似文献   

8.
一节好的语文课,需要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正确深刻的文本细读.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在品词析句中学习遣词造句,在问题设计中谋求解决之道.这种注重文字"工具性"的细读,逐渐让课堂失去了灵动和诗意.理想的生态语文课堂,呼唤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以文本为师、以同伴为师,在汲取中丰厚,在思考中提升,在自主品味中增强个性体验.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着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渗透等重任,正确的细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文本细读,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所谓“品词析句”,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让学生“品词析句”,进而感悟、体验、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当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思考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平时的课堂实践,在课堂“品词析句”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一、重现表象,品析词句品词析句的首要功能是使曾经留在学生脑海中的映像重新浮现在脑海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文字符号在学生的脑  相似文献   

10.
经典美文,有的立意高远,有的语言精美,有的构思巧妙……是指导学生写作不可多得的范本。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品味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又要指导学生探究、模仿其高妙的写作技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美文潜在的写作范文价值。本文就多读经典,激发兴趣;利用教材,品词析句;读记结合,深入思考;依托文本,读写结合这四方面谈谈经典美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梅娇 《新教师》2022,(3):79-80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品词析句,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深入交流.笔者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做到"读思达"一味贯通的重要性.这让语文教学不仅有语文味,还能有效建构与运用语言,让语文教学有了思维训练,有了深度....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舍得在重点词句上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学会如何读文章,读懂文章。凭借智慧和经验引导学生读好书,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倾诉欲,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可以说语感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那么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本文就以品词析句为抓手谈几点感悟:一、推敲品析、比较揣摩,积累语言典范;二、层层引读,反复吟诵;积累语言素材;三、入境想象、读说结合,积累语言情感;四、过程中生成、提升,积累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14.
孙开霞 《教师》2014,(25):83-83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细读文本的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而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细读文本的教育更是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蒙意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与阅读教学相互结合,更加关注学生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品词斟句中获得知识,提升阅读能力,使学  相似文献   

15.
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即字、词、句、段、篇以及听、说、读、写、思训练中的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用、语言品析与鉴赏。  相似文献   

16.
"读""品""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读、品、悟首先要深挖教材,找准细读文本的切入点。抓关键词句就是有效指导的最佳方法,找准关键词句,能够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能够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的闪光处,有助于理解语言内涵,体会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17.
潘桂飞 《考试周刊》2011,(39):51-52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换词品析、省词品析、添词品析和换位品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去感悟文本,培养出良好的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增进交流、合作的基础,更是学生发展语言学习能力的根本。教材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仔细细读文本、深读文本、广读文本,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9.
陈亚娟 《考试周刊》2013,(90):35-35
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还像一杯杯龙井茶,是那么耐人寻味。丰富、精湛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呢?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H{味道,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堂中品词赏句应该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筑“本色语文”阅读教学提倡:紧扣文本,品词析句,感悟想象,挖掘文本内涵;突出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增强语感;迁移训练,加强言语积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要通过对课堂教学实际和教育经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反思,寻找促进学生发展,再现语文本色的教学行为,从而创建富有“语文味”的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