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目的:了解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择业效能感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和《择业效能感问卷》对沧州师范学院465名2011届专科毕业生进行测试.结果:(1)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不同性别、来源的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存在显著差异.(2)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较高;不同性别、来源、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3)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与就业压力呈显著负相关,择业效能感对就业压力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可以通过调整专科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来缓解其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5所高职院校的376名女毕业生进行了择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女毕业生择业价值取向在年级、学科、学校、有无兼职经历、是否独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毕业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在校身份、兼职经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毕业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同时择业价值取向对择业效能感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自尊在择业效能感与状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法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测试对象,结果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择业效能感与状态焦虑在性别与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而状态焦虑在学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择业效能感在学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择业效能感与状态焦虑、自尊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66;状态焦虑与自尊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5,均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自尊对状态焦虑水平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65。择业效能感对自尊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83。主要发现:自尊在择业效能感与状态焦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秀  杨丽  陈多才 《考试周刊》2013,(49):159-160
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是其在求职过程中的自信程度,对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结果影响重大。本研究以择业效能感水平为标准,将600名高职毕业生区分为高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并对高效能感组和低效能感组的就业率的差异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效能感组的就业率显著高于低效能感组的就业率,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对其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女大学毕业生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女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择业效能感在性别、在校身份、兼职经验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职业价值观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同时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对择业效能感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因此,提高职业决策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与评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就业期望与就业决策效能感出发,以417名大四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调查表明,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期望较高,就业决策效能感不强。不同职业取向的毕业生人职匹配效能感差异显著;是否考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决策效能感5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择业观,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就业择业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高校毕业生的自尊、应对方式和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运用自尊量表( 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SF)对河南省不同高校的178名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择业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别、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差异;毕业生的择业效能感与自尊呈正相关(r=0.487,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64,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65,p<0.05);高校毕业生的自尊(t=0.39,p<0.01)、积极应对(t=0.44,p<0.01)可以正向预测择业效能,而消极应对(t=0.22,p<0.05)可以负向预测择业效能;自尊在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2, P<0.01;β=-0.13,P<0.01)。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择业焦虑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未来,本研究为探索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和择业焦虑的关系,缓解毕业生的择业焦虑心理,对260名大三和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择业焦虑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年级差异显著,大三年级择业焦虑要显著高于大四年级。性别与年级存在交互作用,大三男生择业焦虑显著高于大四男生,大四女生择业焦虑显著高于大四男生。(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3)生涯自我效能感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择业焦虑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男、女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对574名大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排序一致,但在工资福利、自我价值实现等六个维度上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问题解决维度上,男生的效能感比女生要高,两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总体和其余维度均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对各自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有预测作用,但发挥预测作用的因子不同,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受专业及个人兴趣因子的影响较显著;而男大学生受工资福利因子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四学生认知风格与择业效能感关系,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和择业效能感问卷对重庆市与黑龙江省两所高校227名大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四年级学生在认知风格上有显著的性别与专业差异;(2)大学四年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专业性质上没有显著的差异;(3)不同认知风格类型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差异不显著,认知风格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团体训练是心理健康辅导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选择34名大学生为被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人),对实验组的被试进行了为期7周的团体训练实验,以检验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的前后测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前后测得分之间无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无显著差异,后测存在差异显著;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3个月后仍能维持较高水平,表明团体训练是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体状况,以及专业决策自我效能与高中生自尊、社会支持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选取了山东省两城市的60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处于中等稍偏上的水平;(2)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城乡、年级以及是否为独生子方面存在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自尊、社会支持和专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存在两两显著正相关;(4)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自尊在社会支持与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江西省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调查,考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发现成就动机中的趋于成功的动机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就动机中的避免失败的动机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该文探索了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将职业自我效能理论运用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活动的心理指导工作。“职业自我效能”既影响求职择业的范围、影响求职择业中的行为表现、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也影响求职择业的心理状态。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职业效能感具有特殊功效,所以,可以将之运用于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以高职院校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职业价值观问卷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研究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高于大一学生;不同性别的高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大于女生;高职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Career search self-efficacy has been found to be predictive of individuals' level of career indecision (Taylor & Pompa, 1990)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career search activities they actually perform (Solberg et al., in pr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four sources of efficacy information and noted how application of these sources could help individuals become more successful in the career search process.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search self-efficacy are clearly needed. Two instruments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 search self-efficacy programs are described. Career counselors are urged to incorporate sources of efficacy into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facilitate enhancement of career search selfefficacy, especially with individuals who are at-risk for career search difficulty.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thank Steve Brown and Mary Heppner for comments on an earlier draft.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大学生羞怯心理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羞怯量表》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略高于平均水平。(2)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年级、性别上差异显著,在科类上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羞怯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羞怯对于择业效能感的预测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问题解决、收集信息、选择目标、自我评价、制定计划。  相似文献   

18.
对福州市高校2020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436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专业技术型和管理职能型职业,女大学生则更青睐安全稳定型和管理职能型职业,自主创业尚未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选择;大学生都倾向于在一、二线大城市或生源地就业,且其期望薪酬普遍高于社会供给水平;个人特质与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选择均没有显著影响,所学专业、职业效能感、个体人力资本、职业薪酬福利和家庭期待对大学生职业选具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场合、影响方向和影响效应在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凸显了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开展差别化择业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The Career-related Programme (CP) i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programme by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 Designed to promote college and career readiness equally in the last two years of high school, the CP combines rigorous university preparatory coursework with targeted career-related studi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atterns of higher education enrolment, destination and persistence of all CP graduates from high schools in the US between 2013 and 201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P graduates enrol in higher education at higher rates than do all high school graduates nationally and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ncentrators specifically: 81% versus 68% versus 70%, respectively. They persist for 1 year at higher rates than do all high school graduates: 89% versus 72%, respectively.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IB exams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CP certificate a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postsecondary enrolment and that higher mean IB exam scores predict higher odds of a student attending a 4-year institution over a 2-year institu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udents who engage in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longside rigorous university preparatory coursework within the CP are well-prepared to succeed in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