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使至塞上》的颔联在“背景—意义”和“语言—意义—背景”两种阐释模式下分别有抑郁和轻快两种不同的情感指向,指出支持“激愤抑郁”说的“背景—意义”阐释模式忽视了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可能存在的多重关系,“激愤抑郁”不是唯一答案,而支持“轻快”说的“语言—意义—背景”阐释模式,从艺术风格到时代背景再到创作心理,都确定了“单车”“征蓬”“归雁”的轻快、乐观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5课《诗五首》中,选了唐朝诗人王维的律诗《使至塞上》,原诗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笔者以为课文中对“属国”与“征蓬”这两个词的注释不恰当。这首律诗的首联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课本对“属国”的解释是:“附属国,这里指吐番军队。”这一解释不恰当。唐时的吐番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与唐王朝并存,两国时战时和,不是宗立国与附属国的关系。诗中的“属国”应是“典属国”的简称…  相似文献   

3.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出使凉州途中所作的诗,借用声威远震的汉帝国的史事典故,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广大、国内强盛和抒写自己不辞长途跋涉、奔赶边塞的自豪.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使至塞上》因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著名。当王维像一团因风吹而向前滚动着的蓬草,或者像一只飞人塞外空阔的天空中的归雁.乘坐着一辆不起眼的车子驶入广袤的边塞的时候,他一定被眼前的种种景象震惊了。  相似文献   

5.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背景简介】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进士,唐代诗人和画家。他的诗内容广泛,山水田园诗尤为著名,与孟浩然齐名,合  相似文献   

6.
期末考试迫在眉睫。这节课,复习第五单元的《诗词五首》。同学们齐背王维的《使至塞上》后,我让一个同学复述了该诗的大意。正当我准备提下一个问题时,A同学站起来说: “我认为‘征蓬’不应该是比喻唐朝出征的军队。”  相似文献   

7.
王维,唐朝著名诗人。他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还精通音律,擅长书法。早年曾有进取心,写过一些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诗歌。像《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还有《陇西行》《观猎》等等,这类以边塞生活和风光为题材的诗歌,意境雄浑壮阔,充满爱国热情。经历过几次政治沉浮和人世变故之后,王维变得消沉灰心,早年既有的佛禅思想日趋主导,遂隐逸山林,过起亦官亦隐的隐居生活。《终南别业》里“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  相似文献   

8.
边塞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就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边塞诗歌。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鉴赏边塞诗要注意如下问题:首先,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相似文献   

9.
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课本对“征蓬出汉塞”中“征蓬”一词注释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我认为此解不妥,值得商榷。当时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表面上是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全诗大意应为:我乘着轻车要去慰问边塞将士,我像随风而飞的蓬草,又像北去的大雁,经居延,过边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凉的大沙漠,报敌情的凤凰台升起一股笔直的浓烟;圆圆的落日挂在黄河上空。到了萧关,遇到的侦察兵告诉我,军队的统帅正在前线指挥战…  相似文献   

10.
一、填空。1.《春望》的体裁是 ,选自,其作者是 代的二、阅读《使至塞上》一诗,回答问题。l_下列对诗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B.诗写的是诗人作为使臣到边疆时的情景。 所以“汉塞”当理解为“唐塞”。 C.诗的第一联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到塞上的 原因、随从数量以及出使的地方。 D.诗的第一联简明地表达了作者不辱使命的 决心和责任感。2.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的第二联以边塞景色与征蓬、归雁相映 衬。一出一入,给人一种苍凉之感、飒爽之 意。 B.诗的第三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 …  相似文献   

11.
刘慎吉 《山东教育》2002,(35):28-28
人教版四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对唐人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属国”注解为“附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 “征蓬”注解为“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笔者认为这两处注解欠妥。 据《史记》中《霍去病列传》记载,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十万匈奴投降了汉朝。汉武帝把投降的人分散到了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边境上,仍各以其民俗习惯生活,为汉朝廷的属国。《汉书·百官志》记载: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初二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 2 5课《诗五首》,选入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 (737年 )的春天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 ,赴西北的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大将军崔希逸。(实际上王维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记述的就是王维此次出使的情景。(参看教参说明 )对诗中“属国”“征蓬”的解释 ,教材注释与教参有关资料中施蛰存先生的解释有迥然不同之处 ,对此谨与广大语文教师商榷。一、诗中首联“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教材注释 (2 )〔单车〕一辆车 ,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3)〔属国〕附属国 ,这里指吐蕃 (b…  相似文献   

13.
使至塞上(略)王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选出对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单·车·欲问边(简单的车)B.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C.长河·落日圆(黄河)D.萧关逢候·骑·(骑马的侦察兵)2.请按要求填空。(1)“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比喻的是:(2)“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比喻的是:3.试赏析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讨与思考4.对“大漠孤烟直”中的“烟”,有人认为是烽烟,有人认为是炊烟。你怎样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注释】①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②渭城:即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这里指郊外。③新丰:汉代县名…  相似文献   

14.
王维《使至塞上》写边塞之景“极锤炼,亦极自然”,学生学习时更注重对写景的体悟,比起边塞诗的学习方法,更接近山水田园诗的学习,因而学生对其是否确实属于边塞诗抱有疑惑。为了解决这一疑惑,帮助学生认清边塞诗的特点,文章选取王昌龄的经典边塞诗《出塞》进行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使至塞上》亦是名副其实的边塞诗。  相似文献   

15.
一、记忆性默写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1.水何澹澹,。树木丛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此中有真意,。(陶渊明《饮酒》)3.,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5.,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6.,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选进了初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可在欣赏这首诗时,笔者觉得教材对“属国”一词的解释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7.
C组题     
①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____,____”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相似文献   

18.
《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慰问边疆将士途中经今宁夏所作的纪行诗。对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赏析和解读层出不穷。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讲解监察御史王维当年"使至塞上"的心境,感受诗中传达的情境,以及作者的孤独、寂寞、悲伤在大漠雄浑景色中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与豁达坦然。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诗作《使至塞上》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而广为流传,但对于诗中涉及的地名,各家说法不一.文章经过考证认为:“塞上”和“边”应指居延海附近;“大漠”指的是巴丹吉林沙漠;“长河”乃现在的黑河;“萧关”并非唐代的萧关县,而是代指边境;“燕然”也并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敌国境内.关于此诗的写作的时间也并非是各家所说的开元二十五年,而是开元二十六年春或此后的某一年春.  相似文献   

20.
对王维边塞诗《使至塞上》的诸多误解、曲解,不仅损害该诗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雄迈豪逸的格调,更贬低了它崇高的美学价值。误解之源,在于不了解“孤烟”的特定意蕴和美学意义,因而导致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和主旨理解的偏颇与谬误,从而大大贬低了边塞诗之冠冕的崇高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