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20年11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国际课程论坛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着重讨论后疫情时代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新方向、新路径。本文通过梳理论坛中专家的主要观点,提炼了疫情转变中的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通过探寻疫情后的教育新常态,聚焦新路径和新经验,勾画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推手的未来教育新图景。  相似文献   

2.
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于2020年11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课程论坛以"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为主题,探讨了教育新常态的形成背景及主要特征,从教育目标、课程开发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教育新常态做了理论回应,分享了混合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新常态下的实践探索经验,并对教育新常态进行了多角度的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课程文化历来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新时代正在推动着课程文化进入"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十四五"发展规划、教育现代化2035进程、后疫情的教育生态等方面的诉求。具备"新常态"的课程文化,总体展现出共生性、智能性、自觉性、协衡性、审美性等特性。课程文化的"新常态"要持续发挥对课程高质量建设的积极效果,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人为因素的能动性,即需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技术等维度采取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协同一致,形成合力,筑牢课程文化的"新常态",以更加契合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混合式教学的迅速发展,综合疫情期间各大高校积累的线上教学实践经验,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故开展新常态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显得十分迫切。针对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混合式课程的特点,重构混合式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混合式课程学习全过程的教育大数据,以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疫情期间,我国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加速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各类教育形态的深度融合。课程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将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本文以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英美文化"为案例,阐释如何通过重构传统教学时空,打造基于慕课的外语混合教学"新常态",为构建"互联网+"的外语教学生态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产教融合整体推进下,创新创业、思政教育、信息技术等元素已经演化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向多元混合方向发展。以管理学课程为例,基于在线开放课程,打造"2+3+3"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产教深入融合于课堂教学,打造活力课堂,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探寻专业课程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7.
战疫情是一本鲜活的"生命教育"教科书。在全国"防疫保学"的特殊时期,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的生命教育呢?山东省莱州市双语学校音乐教学团队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进行了"疫情防控期,生命拔节的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下面,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效果五个方面介绍我们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当前,在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下,全民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斗争正在持续进行。对此,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组织教育同仁投入这场特殊保卫战,在《课程教学研究》开辟"防控疫情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阵地!  相似文献   

9.
在线教学是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关注价值主体需求、创新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路径,是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质量功能展开的视角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服务质量在课程教学特性满足价值主体需求方面有显著的中介调节作用。为提升课程质量,课程设计与开发者应:注重价值主体需求实在信息的伴随式采集和深度分析,增强课程的移情性设计;加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系统性优化学习支持服务模型,增强课程的响应性设计;组建跨学科团队,强化学习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强课程的有形性设计;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先期运行效果的有形性和响应性评估,实现课程的动态优化。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混合式教学正在成为教学的"新常态".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极大促进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使其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热点.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出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以学情调研为基础,尝试构建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针对目前高校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尤其是受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教学全面开展,对所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进行了以OBE为导向的、立足于工程认证、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案例,构建"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让课程满足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如何把握教育新常态下的课程发展趋势? 2020年11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相似文献   

13.
后疫情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师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理解国家政策,感悟家国情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导向,做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设计。用好疫情防控"教科书",坚持课程教学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强化大学生在抗击疫情中的担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敬畏生命,引导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弘扬爱国精神,以奋斗之姿,自觉承担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青春使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育界围绕着从"课改"到"改课"进程的推进,课程教学正在形成新常态,这是语文教学在体制内外通过改革对话带来的新景观。新课程标准又明确规定了语文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综合性运用的一门课程,因此,如何在新常态课程教学中凸显言语运用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石 《教育与职业》2021,(15):102-106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课程教学运行造成了冲击,也加速了在线教学方式的变革.疫情前,高职课程在线教学属于"助力型",教学目标依附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模仿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评价呈现分离状态;疫情期间,高职课程在线教学呈"承担型"教学形态,在线教学完成所有教学目标,在线教学呈现完整教学内容;后疫情时代,高职课程在线教学表现为"融入式"教学形态,线上线下教学目标呈现递进关系,线上线下教学方法实现逻辑贯通,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形成依存关系,线上线下教学评价体现协同互补.  相似文献   

16.
"宇宙与地球"公共选修课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形成、演化与发展。本文以"宇宙与地球"课程建设与实践为背景,系统介绍了新常态下如何有效开展该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从清晰的教学思路、合理的教学内容、革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课程考核等角度分析了该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的思路。多年的课堂教学表明,这些课程建设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教育指向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这个本质就是"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百多年来始终坚信不疑、坚定不移地传承着爱的教育。基于稳定性要求的新常态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实践范式,这种范式的建构会让新常态教育的发展更有目标和方向。这种范式不是静止的、僵化的建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南师附小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框架进行了具体而有创造性的校本建构,初步形成了基于爱的教育的"原色课程"和"生长课堂"体系,这代表着新常态教育的一个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8.
"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为基本引领,提炼了"疫情下的中国速度""疫情下的中国担当""疫情下的法治精神""疫情下的世界协同""疫情下的生存反思""疫情下的宅家生活"六大关键主题资源;与教材相链接,力求植根儿童生活和儿童特点,体现其深度价值;综合考虑居家学习与返校开学拓展课程实施路径,观照"疫情教育"与"后疫情教育",积极探索抗疫德育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态化整合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育发展正进入新常态。教育新常态具体表现为:立足现实,理性定位;回归常识,延续传统;凝聚共识,巩固成果;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新常态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以尊重生命成长规律为前提的教育,是以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方面需要为追求的教育,新常态教育是以务实行动来逐步推动且精益求精的教育,新常态教育是以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与教学的教育,新常态教育是以创新超越为发展引擎的教育。新常态教育是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开放式教育。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全球民众生活、生命安全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带来了空前影响。高校教学同样面临新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如何施策以适应后疫情时代学情与时局的变化,锚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变革"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运用"目标领航,四驾齐驱"教学模式,不失为目前高职院校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