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朱静萍 《今日教育》2006,(12S):14-15
自从“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以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八荣八耻”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构建学校立体的教育框架:如何在教师教育和学生教育两个层面.共同树立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八荣八耻”成为师生做人、做事的座右铭。成为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生命奠基石?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摸索.南岸区四公里小学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将学校日常工作与“八荣八耻”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切实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走进校园、走近师生。  相似文献   

2.
王艳霞 《中学理科》2006,(10):65-66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中,突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寻找素材和契机,深入浅出,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渗透,通过一节节课让学生感悟,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生心灵中扎根。把树立和弘扬“八荣八耻”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我校生物教研组做了如下几点策划,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加强对高中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课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和实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前教育战线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对学生“八荣八耻”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了学生中的思想主流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八荣八耻”教育切实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提出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这样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让这一事关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真正进驻学校、进驻学生心灵?为此,我们曾组织过一些小型的座谈会.希望通过讨论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然而老实说,在座谈会上听到的并不令人鼓舞,相反,畏难情绪,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思想状态随处可见。而与此同时,社会上形式主义之风已渐成盛行之势——挂“八荣八耻”标语.唱“八荣八耻”歌,组织“八荣八耻”知识竞赛,编“八荣八耻”书……学校里,要求学生抄写10遍20遍“八荣八耻”内容的有之,反复诵读、默写、背诵的有之,以至于一些小孩子已经不愿意再和大人谈论“八荣八耻”……怎么办?好在大家对加强“荣辱观”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流于形式的教育的反感也是一致的。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做法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编辑部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组一线教师写来的章。这些章没有太多的理论色彩,都是在亲身实践中产生的感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触发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更多思考。如果能够引起部分读的共鸣并给予小学教育工作们一点启迪,那就“于愿足矣”。[编按]  相似文献   

6.
雷杰能 《江西教育》2006,(23):17-18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八荣八耻作为道德的准则,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首由吉安县一中音乐教师肖忠浩作曲的《“八荣八耻”歌》,已在吉安县各学校每个班级反复传唱。歌谣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吉安县通过开展全县性的教唱《“八荣八耻”歌》活动,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生心中扎根,从而唱响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今年六一儿童节,全县各学校师生同唱《“八荣八耻”歌》的场面蔚为壮观,形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浓厚氛围。教师们唱响了《“八荣八耻”…  相似文献   

7.
自从“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以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八荣八耻”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构建学校立体的教育框架;如何在教师教育和学生教育两个层面,共同树立是非分明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八荣八耻”成为师生做人、做事的座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八荣八耻”也已成为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一面旗帜。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知耻之心”的树立有利于激发出人们心中的道德感,进而使“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自发地、自觉地践行荣辱观,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以“八荣八耻”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示范,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八荣八耻”,努力成为知荣明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承文明的使者。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教师荣辱观教育,把育人的过程作为教师自身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言传身…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勾勒,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尺。 “八荣八耻”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了一个“参考系”,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许多新的切入点。本刊“实效德育”栏目为配合这一中心工作的开展,从活动开初就跟踪调查并组织撰写了一批稿件,推出这些学校和教育部门创造的新鲜经验,以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本次推出的稿件,既有学校案例,又有县域案例,从点到面,立体交叉,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1)讲“八荣八耻”,要敢于拿典型事件开刀,由此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为帮助干部和教师正确树立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找到探索成功教育的新路标;(2)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良社会现象,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践行正确荣辱观;(3)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体系,通过日常思想行为的引导和矫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知荣明耻,给德育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4)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考核党员干部、班主任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使之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丰富学校管理内容,促进学校发展;(5)县教育网、校园网、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班级墙报等多种媒介一起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同时运转,共同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重点带动之后将有一轮的整体推进,我们热切地期望着。[编按]  相似文献   

11.
自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以来,老师们在明确“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后,努力把荣辱观教育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教育环节中,不断创建新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荣辱观教育活动也因此开展得蓬蓬勃勃。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找出了自己行为中的荣和辱,还对教师行为中的荣和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此,我利用课间时间随机对一些孩子做了采访。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名高三学生以质问的口吻问教师:“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教师没有生气,而是结合教材中“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大量的时政资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知道和感受到的事实,进而得出结论,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分重要。将“八荣八耻”引人教材、引人课堂、引人学生头脑,必须在“活”与“实”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3月4日提出的“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对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为我们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具体的工作方向,为我们搭建了学校德育的新平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也对我们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如何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之与学校的德育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相结合?开展哪些活动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八荣八耻”也已成为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一面旗帜。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知耻之心”的树立有利于激发出人们心中的道德感,进而使“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自发地、自觉地践行荣辱观,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一条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一把准确直观的道德标尺摆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一种道德新坐标。本文尝试探讨“八荣八耻”的哲学内涵,辨析如何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延续德育工作,多方位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6.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年学生在“明荣知耻”的价值对立中,提供了一面检验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镜子。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明荣知耻”。人民教师必须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知荣辱,树新风。  相似文献   

17.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把它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始终,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8.
王艳 《宁夏教育》2006,(5):18-19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对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社会风范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教师首先应深刻领悟荣与耻根本含义并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好典范,才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9.
牟国华 《考试周刊》2013,(41):120-121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中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让"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入教师头脑,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与教材相结合,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可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有机体现"八荣八耻"的重要理念,有意识地把"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渗透到各部分教学内容中。  相似文献   

20.
活动背景 在全国上下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热潮中,教师引导学生知荣明耻、明辨是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已成为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本次活动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开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