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全世界的盛会。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世博精神理念的融入与世博资源的利用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内涵,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在迎接世博会的日子里,上海市中小学围绕世博内容,合理运用世博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世博,让我们更精彩!此期,我们刊出小学篇。下期将刊出中学篇,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
张权 《上海教育》2010,(15):41-41
百年期盼,八年筹办,在为期半年的世博舞台上,中国毫无疑问将成为世界的焦点。向世界奉献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全中国人民、全上海市民责无旁贷的使命与义务。作为一名大学生,能通过层层选拔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园区志愿者,我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在我小小的世博岗位上,我手捂“中医海宝”徽章,在心中默默起誓:“我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世博会志愿者,弘扬仁爱精神,践行志愿理念,争当中医海宝……奉献精彩世博,为岐黄增光,为世博添彩!”  相似文献   

3.
世博会是现代教育生动有效的大课堂,借助世博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中小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确立低碳生活理念,充分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世博一课”是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世博教学活动。将课堂搬到世博现场,让学生在饱享世博知识盛宴的过程中感受世博魅力,把握时代脉搏,实现了教育的创新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本刊摘登一组优秀教学方案,以期在交流与互动中引发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共同演绎世博大课堂的育人主题。  相似文献   

4.
刘依婷 《上海教育》2010,(15):74-74
这节课将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渗透到课堂中,让这项环保活动的理念转化成学生自主的实际行动,并带动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世博绿色出行”活动。  相似文献   

5.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加深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以“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为抓手,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培育和劳动教育的逻辑关系。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确保“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合,科学设置劳动教育内容,筑牢弘扬工匠精神的基石;打造“家庭+学校+企业+政府”一体化教育,协同工匠精神的培育;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体现传承工匠精神成效。  相似文献   

6.
“铁人精神”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发展与创新。进入21世纪,“铁人精神”有了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与更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深入研究“铁人精神”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挖掘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感染教育、利用网络多媒体在校园加强宣传、树立榜样示范教育带头等途径开展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改变学生的思想理念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的理念,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培养时代新人。在“双碳”目标下,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将“双碳”教育理念渗透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阐述了“双碳”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了“双碳”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双碳”教育现状,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倡导低碳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在校园里实践低碳教育,既适应时代发展,推动“低碳生活”的普及,又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着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了低碳教育的价值研究,探讨了通过低碳教育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新路径,有效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的生活习惯和惜时高效、严谨从容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10,(5):13-13
“世博与我”是学校德育微型课程中新开设的一个子课程,以弘扬世博精神、传递世博文化、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教育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世博知识、礼仪、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素养和教育的内在涵义。  相似文献   

10.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更新学生理论思想,针对性解答学生疑惑的教育课程。在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改革进程中,要通过选择合理素材,融入时代环境,适应发展趋势,使该课程从知识教育升级为思想启迪,从教学内容拓展转向价值理念引领,从而有效解决以往该课程教学吸引力不足、实效性不强等现实问题,根本性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本文系统化论述了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事”“时”“势”等维度探究了新时代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拟通过一批具有"侠义精神"的古典舞作品作为切入口,阐述当代古典舞创作与传统的崇侠文化心理具有紧密联系:一、与古典舞脱胎于戏曲、武术的文化源流有关;二、与弘扬阳刚美学的审美追求有关;三、与追求强烈的舞蹈视觉冲击效果有关。四、与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有关。侠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挖掘古典舞剧目创作中的崇侠文化心理有利于这种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后世博”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有着巨大的商机。文章分析了湖州旅游市场开拓面临的机遇,提出了湖州旅游市场开拓应采取的对策:完善湖州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功能,利用地缘优势进行产品设计和线路更新,加快“后世博”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提高“后世博”时代的营销力度等。  相似文献   

14.
"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是新时代高校的目标和要求,"世博会"期间的上海高校更是把这个目标落实在行动上;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上海海洋大学在"迎世博、保安全"过程中,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曾经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就像生理上的"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生物学意义上"成人"的一个拐点和标志一样,"精神青春期"是人类个体非生物学即社会学意义上"成人"的一个拐点和标志。"精神青春期"概念是现代人生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的结果。其提出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精神青春期"概念尚未正式提出,但却蕴含在其思想之中;第二阶段明确地提出了"精神青春期"概念;第三阶段"精神青春期"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教育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徽商精神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尊儒重德”、“诚信重义”、“崇文重教”、“吃苦耐劳”等方面,徽商精神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是“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的核心精神。太行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对于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太行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探索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是独立与自由精神的统一,是批判与创新精神的并重,彰显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和而不同”哲学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和反思大学精神,以真正把握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孔凡礼先生认为"郭祥正十九岁中进士,除秘阁校理,授星子主簿,不久弃官归"。此后,很多研究者沿袭这种说法。其实,郭祥正十九岁中进士时,不可能除任馆职"秘阁校理",而实际除任应是从九品阶官"秘书省校书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出现价值观片面与扭曲的现象,缺乏高尚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这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的蓝图的实现极为不利。而作为审美教育发展的当代形态的生态美育在高校的实施,能让大学生树立起生态中和的理想精神,将生态中和的理想精神贯彻到多重关系之中,树立起生态整生观念,形成多重价值整生的价值观,克服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异化,把生态中和的理想贯彻到生命的全程全域,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实现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