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是学术研究的主阵地,也是学术失范的重灾区。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学界的共同呼声。治理学术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标本兼治。而作为把高校学术研究成果推向社会的重要媒介,高校学报在强化学术道德建设、遏制学术腐败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高校学报应守土有责,从我做起,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编辑出版行为,勇于承担遏制学术不端的责任,大张旗鼓地倡导学术诚信。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学术问责制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高校学术领域中,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学术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如何维护学术诚信,化解高校学术界遭遇的信任危机,促进学术健康发展,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借鉴行政领域的问责制,建立学术问责制,对于防治学术失范,杜绝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是一项有益且有效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学术研究日益繁荣与学术丑闻频发的大背景下,本文聚焦于学术失范行为的内涵与成因,并致力于多学科视角,探寻治理学术失范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1)学术失范主要涉及学术不端、学术霸权以及学术腐败;(2)科研人员自身发展的内部压力、学术环境中的失范机会以及科研人员对自身学术失范行为的自我合理化,共同诱发了学术失范行为;(3)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治理,应从组织内部、外部和内外协调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多维度治理.基于上述发现,指出未来研究的主攻方向,并构建了一个学术失范的系统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4.
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是谈论学术不良行为的三种主要说法.就大学生的学术失信行为而言,主要包括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本文在阐述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表现后,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归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高校学术研究的有序发展,探寻其成因,并探究监督查处机制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学术监督机制弱化、学术查处机制虚化是当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制度原因,同时从名利诱惑、成本博弈及道德缺失等学术主体的三个角度论证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原因,以期加强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研究,促进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科研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底线,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围绕高校学术不端的纠纷经常诉诸法律,司法裁判已经成为解决高校学术不端纠纷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中国裁判文书网30份判决文书为样本,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涉案类型主要为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涉案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学校,起诉原因主要涉及合法权益纠纷和学位纠纷,且形式多样,涉事人员覆盖范围广,案件纠纷比较复杂等.高校学术不端的治理面临诸多困境:法制环境建设不足,主动治理环境建设不足,主体对学术不端认识不足,举报人员隐私权益保障缺失.因而,需要重视高校法制环境建设,强化各主体主动治理意识,重视主体对学术不端的认识,构建举报人保护机制,以解决高校学术不端的治理困境,进而构建学术不端行为问责体系,加快提升高校学术治理能力,推动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广泛存在,学术的不端行为是个人诚信问题,更牵涉到学风的建设。针对我国学术道德规范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在当今高校中的学术失范现象和原因,就学术规范与失范提出应对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及危害的基础上,从学术共同运行机制失衡及其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影响价值观取向两大方面来探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在学术道德、学术质量文化、学术研究能力提升、监督制度、法律制度、学术评价制度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此来推动"自我净化、教育引导、制度约束、监督规范、惩防结合与标本兼治"的高校生态学术规范圈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复杂,时有发生,其高度隐蔽性、易于扩张性和多样化的现实形态已超越了传统单向度的高校治理的效用范围。协同治理提倡的治理主体多元、治理目标认同、治理系统协同是指导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缺失、协同的联合惩戒机制缺失、崇实的科学家精神缺失。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应推进高校科研多元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协同治理体系,建立协同治理信息平台,营造高校科研诚信协同教育氛围,从而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起到有效预防和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对我国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政策文本进行解析,发现:该政策经历了初设探索、调整推进、完善规范三个阶段,渐进地指向以高校为主体的政策发展方向,进入以“善治”语境为核心的改革模式;其中不仅政府、市场与文化、组织作为深层结构影响着政策变迁,又因政策设置的高昂成本、学习效应、协作效应、适应性预期对初始行为的选择强化,致使政策具有较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更有不同利益主体间博弈、国外相关政策示范效应和社会舆论监督催化驱动三大动力机制贯穿政策演进发展始末。以史为鉴,我国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学术委员会关键行动者的核心引领作用,关注权力的安排、规划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