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课改语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的诸多问题日益显露,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应大力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开发教育心理课程、提高教师的现代心理科学素养,开发研究方法课程、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科研素养,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培训和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职前所受的教育及感知方式。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如何把握和实施课程,建构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拓展专业发展途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成为教师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职前教师可以在激活专业课程、拓展实践类课程、强化科研类课程的体验中,积淀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优化自身作为未来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培训和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职前所受的教育及感知方式。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如何把握和实施课程,建构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拓展专业发展途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成为教师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职前教师可以在激活专业课程、拓展实践类课程、强化科研类课程的体验中,积淀思想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优化自身作为未来教师的学习方式和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多层面的知识文化素养以支撑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需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从课程资源的角度,对历史教师做了如下阐述:“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教师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对于普通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教育科研素养作为专业素养的一个层面,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立足校本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自编的《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调查问卷》对柳州师专学前教育专业20名专、兼职教师专业化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明确、科研意识薄弱、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化与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育素养的专业化,教育类课程是形成和提高学生教育素养的基础课程.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高师院校必须明确教育类课程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革教育类课程结构,强化选修课程资源开发,加强教育实践,关注基础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剖析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然之境,揭示出幼儿教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大时代难题,即教师数量不足,工作压力过大;培养目标单一,从业资格较低;专业素养欠缺,科研能力薄弱。对学前教育系列政策变革进行逐一解读,预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迎来新的曙光,应从法律规章制度、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师资格认证及专业综合素质等方面,探寻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为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教师课程决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自觉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化的集中表现,也是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的要求。教师课程决策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对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20,(1):107-111
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只有具备专业素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素养的提升,学校也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