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是德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本文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构建以有效促进学生知、情、行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An analysis is presented of the problems that have existed for over 20 year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of China. These include the sepa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rom children's lives, the moralizing and memorization used as the basic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overlaps between courses o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moral character. The paper then introduces the main innova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reform of the primary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cluding lifelong moral education 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m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rality relate to life, with ‘real’ everyday life events as source materials for textbooks. Embodied in the textbooks are some new ideas behind the revise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such as putting oneself in another's position, ec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win‐win’, dialogue, sharing and diversity. As the curriculum is child centred so the textbooks use a dialogical pedagogy. In conclusion the paper considers ongoing and new challeng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to be faced by the curriculum reform.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自"扬州会议"后,从课标研制、目标设计、课程实施、成效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在当前课改中值得借鉴。20世纪90年代,城市和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中国特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对我们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但也存在着一些反思的问题。通过研究理清问题,找出成因,为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4.
Moral education is alway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s in China, and the term ‘moral education’ is often interchangeable with such other terms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ficially, moral education is seen as an important tool in upholding the socialist nature of the school and socie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ng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orientations in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change in moral education since 1978. The paper reports on a case study on The new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move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a focal point of opening up. This demonstrates some changes in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cluding the growing concern about individual well‐being and the moral quality of citizens that would fit with a society that is fast changing und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being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is a clear reorient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to be disassociated from politics, and replaced by an emphasis on personal moral quality, as well as individual well‐being, such as psychological health.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高校中大多数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如何进行有机融合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通过对地质类专业普通地质学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探索推进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促进地质类专业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 ;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 ,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 ;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 ,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旨在加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一门中国特色的社会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特别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包括课堂教学生活的重建、教学范式的自主、道德教育的主体建构、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创生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理论范式的特征可概括如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定教育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课程由国家按实质熏陶原理统一编制或制定标准。重结构而不是重信息的学科课程将主导课程改革潮流。课程理念在强调工具性和应用性之后,转而强调人的发展,特别是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一种文化,它内在地包含民族地区的文化。民族地区的语文德育与其社会生活有天然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民族文化取得合法的身份,要求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有足够的民族文化自觉,让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民族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为民族地区的语文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充实语文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守护家园: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在变革实践中的缺失状况,与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历史的经验放逐本土化、理不清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失落本土化、混淆国际化与"与国际教育接轨"虚无本土化相关。以守护家园的文化立场重视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本土化问题,必须弄清课程与教学变革中的文化传承,在国际化视域中生成本土化,扬弃地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坚持从当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德育课程、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文章对当前高职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定义课程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课程文化的特点,据此分析了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并探索了其带来的几点启示:重新审视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科课程的理论价值;挖掘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利用隐性课程传播正确的道德信念等。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努力做到明确课程的定位和指导思想及原则;构建符合高职特点的教学体系;打造一流的德育教学团队;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该课程达到精益求精的质量境界,实现育人功能,使之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对日本小学新国语教科书的特色进行了分析,并同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若干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品格教育作为当前美国发展最快的教育运动,重新成为美国学校传授道德价值观的主要理论。论文概述了美国当代品格教育的内涵、特征、原则和方法;描述了品格教育运动在各类研究机构的推动下,其理论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借鉴美国品格教育运动有益尝试,确认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整合各种有效道德教育资源,构建系统化的道德教育模式,加强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应成为我国当前德育改革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有德目主义、渗透式和跨学科三种模式,其内容包括民族传统价值观教育、普适性价值观教育和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教育.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学科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要选择适切性的实践模式、珍视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的价值,并且要在全球化视野内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培训包的优势及其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瓶颈,我国政府对此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特点的具体体现,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的优势,并提出它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申卫革 《教育科学》2012,28(1):17-2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德育纲要、德育课程标准、德育教材而体现,我国当下的德育改革扭转了传统德育的成人化倾向。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以及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分析,反思了我国当下德育政策的去成人化转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当前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导向的职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分析,提出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主,以任务导向为驱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互动教学评估体系的翻译教材编写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