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沈从文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再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他说他只想造"希腊小庙",那小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执着于建构"人性"小庙的沈从文把自己的关注点更  相似文献   

2.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先生在谈及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享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对小说创作的主旨,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有认为这是一篇关于翠翠成长神话的“成长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隐喻”的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小说,也有认为是一部“隐伏着悲痛”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听说桃源一中是由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先生倡导创办的,有不少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我非常欣喜。”旋即,话锋一转,“你们不想上牛津、哈佛吗?桃源一中就要争‘第一’嘛!”“人生,怎能没有向往?人生,怎能失去渴望?第一———人生大胆的进击,第一———志士顽强的向往。渺视挫折,攻克障碍,让我们向‘第一’发起新的冲击!”2000年4月5日下午2:30分,面对百年学府3000多名师生,首都师大教授、著名教育艺术家、演讲家李燕杰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演讲。伴随着情不自禁的掌声,一种“勇争第一”的信心怦然升起在师生们的心头。接着,李燕杰…  相似文献   

4.
店名的变迁     
上个星期三的晚上,我和老爸、老妈,还有外公、外婆一家人坐在客厅里聊天。我突然灵光一闪,便以“店名的变迁”为题,在家里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妈妈先发话了:“过去的‘丁山饭店’现在叫‘丁山香格里拉大酒店’,‘香格里拉’是‘世外桃源’的意思,动人多了。”爸爸说:“以前有个‘阿福剃头店’现在叫‘夜来香发廊’了,好听吧?”大家一起笑了起来。外公说:“几年前回老家看到的‘王五茶馆’,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卡萨布兰卡茶社’了,洋气吧!”外婆接着说:“以前的‘江宁山货行(hánɡ)’,现在是‘绿色食品贸易公司’,听了就想去…  相似文献   

5.
试论陈映真小说中的人生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为人生的”,这是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会的庄严宣告 ,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开端。他们说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 ,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工作。”[1 ] 他们对文学价值的重新发现 ,确立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潮。鲁迅先生也说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创型与演进臧恩钰,李春林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是鲁迅、鲁迅是一位伟大的启蒙主义者,他要求用小说(文学)改造国民精神、改良社会:“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①但鲁迅要比...  相似文献   

7.
袁爱国 《江苏教育》2004,(11A):43-44
“教育人生(1985~2004)”黑板上四个略显稚气的美术字,在右下角的几簇小花的点缀下是如此的醒目。望着同学们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宣布道:“今天的口语交际课的主题是‘当一回主持人’,今天我们学习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做一期‘教育人生’,今天将在我们班选聘新主持人——”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欢腾。  相似文献   

8.
人生     
人生是什么是一首优美的诗我是诗里的音符人生是什么是一幅动人的画我是画里的风景人生是什么是一本厚厚的书我是书里的主人公‘’‘导老”陈”,」人生@刘莹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五四”以后的一位重要思想启蒙家。他立足于湘西的社会现实,观照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状况,提出了“民族精神的重造”这一历史课题。他在《阿金》一文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他的“重造”的基本内容。围绕着“重造”这一总课题,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三(《三三》)、翠翠(《边城》)、夭夭(《长河》)、阿黑(《阿黑小史》)等,他们既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又未被现代  相似文献   

10.
静心感悟     
戴高山 《成才之路》2011,(25):3-I0001
一位高校女生问我:"‘心静如水’与‘心如止水’,‘心态平和’与‘心态死寂’的界限是什么?"我想了一下,回答说:"是‘活着’和‘死了’。" "心静如水"和"心态平和",它们说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达到一定的高度,一个有修养的人,不管世态如何,生存环境如何恶劣,他们都能融入并化解,完成人生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家长,我常同孩子一起读人生之书。翻开第一页,我说: “‘我’字最难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我’活在世上,才有意义。‘我’还必须随时保持清醒,要自省、自警、自勉、自律。‘我’走在路上,才有信心。”孩子渐有所悟,我义说: “‘你’和‘他’两字也不好学。大多数人把‘你’和‘他’看得不那么重要,事实果该如此吗? 先得把‘我’‘你’‘他’三字连在一起读。从每个人看,‘我’就是‘我’。可‘我’同时也是谈话对方眼中的‘你’。又同时是许多相识不相识者眼中的‘他’。自称‘我’的只有一个。每个‘我’在其他人眼里都是‘你’和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一文中说: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物理教学生活化“激活‘我’、进入‘学’、形成‘养’”的“树摇动树”式的教学筹划,提出了“‘我在’的主体性、‘我察’的启动性、‘我融’的认知性、‘我悟’的建构性”四大“我在我学”教学策略,力求实现教学的“求知”“理性”“生命”三重人生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14.
倒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格,一般的解释是:颠倒正常的文法顺序,以强调句子中的某些部分。《诗歌词典》举例说,如“‘地球,我的母亲 !’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按平常的习惯顺序,这一句为‘我的母亲——地球’或‘地球是我的母亲’。把地球放在前面,突出表达作者对地球的‘深恩’”。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艾青的诗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脍炙人口的句子。在现代诗歌里,像这样“倒装”的语言是很常见的,比如什么“希望的绿色”呀、“爱情的美丽”呀、“人生的壮阔”呀等等。从语法上讲,确实是一种叫做定语后置的“倒装”,然…  相似文献   

15.
“‘班班通’正在让我的孩子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逐渐地把学习作为一种兴趣。”一位学生家长介绍道,“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前两天甚至告诉我暑期要预习五年级的知识,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结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为了强化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作用,四十五中高二(2)班日前召开了“向爸爸妈妈请教一条人生格言”的主题班会。四十八名学生在会上谈了爸爸、妈妈教给自己的一条人生格言和自己的思考。戴筠同学说:“爸爸告诉我:‘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奉献,不是索取。一个人闪光的生活就是对祖国的奉献。’”赵洁说:“我爸爸告诉我,‘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爸爸嘱咐我要多读书,他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最不会支配时间,所以爸爸送给我四句话:‘勤劳的人珍惜时间,有志气的人赢得时间,懒惰的人浪费时间,无知的人消耗时间。’”  相似文献   

18.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19.
解读爱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信的开头对他的女儿说:‘只有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你怎么理解这段话里的‘明智’和‘幸福的关系?”我问。 ——“‘明智’的人才会懂得爱才能感受到爱的‘幸福’,他的女儿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是走向‘明智的一种表现,这会给她带来人生的快乐。” ——“一个人的幸福,是取决于自己的,而不能靠别人的施舍。在这里,他明确地告诉女儿,要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得到了对生活的认识,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这句话告诉我们,智慧是获取人生幸福的条件,要想得到幸福,就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  相似文献   

20.
读宋词札记     
一、“词”的名称确定于北宋元间起源于唐五代而大盛于宋代的“词” ,他的名称起于何时 ?固定于何代 ?历来有不同意见。当代任半塘先生认为“唐代歌辞名称只有‘曲’或‘曲子’、‘大曲’ ,‘唐词’是由宋人喊出来的。”[1] 施蛰存先生认为“从晚唐五代到北宋 ,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南宋初期之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 ,‘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 ,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2 ]我认为“词”的名称的形成、固定 ,是经过一个漫长时期的 ,就现存有关资料来看 ,如 :开元中……上曰 :赏名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