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出现过众多的少女形象,如《萧萧》中的萧萧、《三三》中的三三、《阿黑小史》中的阿黑、《边城》中的翠翠以及《长河》中的夭夭,这些可爱的少女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湘西少女图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边远神秘的湘西世界提供了鲜活的可感性。而这些少女在作家的笔下又无一不是天真可爱、纯洁美好的,仿佛都是作家眼中"美"和"爱"的化身。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沈从文在她们身上所寄托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活跃着众多鲜活的少女形象,如翠翠、三三、萧萧、夭夭、阿黑等,她们身上无不体现着自然人性的生命之美。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多角度书写了这些少女的真、善、美,在她们身上寄寓了他对"美在生命"、"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4.
李林燕 《学语文》2011,(3):14-14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丽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是沈从文的一段话,是对自己作品《边城》的评析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教育研究》1989年第10期发表的韩向前同志《 “灌输原理”质疑》一文(下文简称《质疑》),认为列宁在《怎么办?》提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论断,“不能代表列宁的……一贯思想”;认为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都“一贯反对‘灌输’”,而人们“把它视为……普遍适用的一条马克思主义‘原理’,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理论依据’”,是“对革命导师基本思想的严重歪曲”。他还说,“奉行这一‘原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有一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多少年来皆被视为神来之笔,脍炙人口,称作“炼字”的楷模,极富独创性的佳作。最早记录王安石这一炼字故事的是洪迈,他在《容斋随笔》卷八《诗词改字》内说:“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家里藏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  相似文献   

7.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8.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端正教学思想,这正是‘文革’中的‘红了就会专’的翻版”(《小学教学研究》八五年第二期《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课题》)笔者对此不能苟同。有的教师公开这样说:“从事小教我是为了混碗饭吃”。“我全当搞副业”。有时,他又说:“反正我年岁已高,学东西,看不进,记东西留不住”,在考试前,他又对学生说:“作文复习咱们在临考前一周突击来它几天就行了。其实,你们只要把该写的字会写,该记的成语、近义词、反义词以及课文能默写出来就行。一句话,夯实基础,你们每人毕业统考至少拿七十分。什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第二课堂,那是后话。”这样的教学思想,能谈得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吗?能造就一  相似文献   

9.
董武同志在《<曹刿论战>申的“论”》一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六期)中,指出“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去处理,而不能只扣一个‘论’字”。  相似文献   

10.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以来,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庄子一直是个悠悠平、飘飘然的出世者.甚至认为“虽复贪婪之人、进躁之士,暂而揽其余芳,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犹足旷然有忘形自得之怀,况探其远情而玩永年者平!遂绵邈清遐,去离尘埃而返冥极者也”(郭象《庄子序》)。现代的学者接受了这一点,认为庄子“是一位厌世的思想家,他把现实的人生看得毫无意味”(郭沫若《十批判书》),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他从‘为我’的观点‘终身不仕’,意欲过一种‘游戏’的生活以‘自快’”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先生在《咬嚼字》一(高语二册)中阐明了“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推敲”的典故最早当见于唐人韦绚撰《刘公嘉话录》(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阮阅《诗话总龟》。阮阅之言最为简洁: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一文中说: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14.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清人陈廷焯评《虞美人》词:“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韵集》卷一)据宋代王铚《默记》卷上:“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初我在合肥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学、授课,现在又读到他2003年10月在北京授课的实录和他人的评点(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1)。课题都是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方式都是“高课低上”。让初一学生学习高三课文。实录和评点被放在‘镇西茶馆’栏目内。茶馆掌柜李镇西老师写的按语中有一句:“这些评论已经超越了魏老师这堂课本身,  相似文献   

16.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第二册第六单元后有“常见言句式”介绍,它对学生概括、掌握这五种常见言句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说编分条例说是相当有说服力的,但在对判断句表示判断的五种形式的介绍中,其中第4条“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一论断有不完全正确的地方(其中“非”表否定判断是正确  相似文献   

18.
坚毅同志在他的《“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可以成立——与李延祥同志商榷》(《西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一文中,说我“否认‘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35页,以下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并因此对整个学术界进行指责。现就坚毅同志提出的问题作一答辩。坚毅同志一再声称:他的“‘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也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的,又在实际中得到了证明,因此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理论”。“哲学就应该去吸取”(37页)。他说:“‘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是普遍的。对于前者,人们称之为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20.
(三)荀子的经济思想荀卿(公前298—前238年)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许多学派的唯物观点,成为古代重要的唯物主义者。对经济他采取乐观的态度。孔子认为“耕也馁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孟于认为农民“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予死亡”(《孟子》‘粱惠王上’),对于被剥削的生产者的前景的观察,是暗淡的。荀卿生活在战国末年,社会生产力比春秋战国之际已较大的提高,这是他的经济的乐观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同时,新兴地主阶级,此时已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