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后来在《习惯与改革》这篇文章中还说过:“倘不看清,就无从改革。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这一从现实出发,改造人生的宗旨,贯穿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决定了他的小说的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3.
我在《说‘于’》一文里提出:“‘于’字在古代汉语里是个纯粹的介词,它只起一种单纯的介接和组合作用。”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里是说:“古代汉语的‘于’字,比现代汉语的‘在’、‘到’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一文中说: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著名的老作家叶圣陶在《随便谈谈我的写小说》一文中曾说:“我作过将近十年的小学教员,对小学教育界的情形比较知道得清楚一点。……不幸得很,用了我的尺度去看小学教育界,满意的事情实在太少了。我又没有什么力量把那些不满意的事情改过来,……于是自然而然地走到用文字来讽它一下的路上去了。”他后来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又说:“我不善于分析,说不出凭我这一点浅薄的教养,肤浅的经验,狭窄的交游,为什么写小说会偏于‘为人生’的一路。当时仿佛觉得对于不满意不顺眼的现象总得‘讽’它一  相似文献   

6.
《土牢情话》是张贤亮发表在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十月》上的中篇小说。这篇小说多少受了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的影响。张贤亮在他写的《关于〈土牢情话〉》中也说,他曾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的北影小放映室里,第一次看了苏联影片《第四十一》。他说:“这次看它,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我个人一九七○年在‘土牢’里,以和自卫军官差不多的身份当囚犯时,曾幻想过一个几乎与《第四十一》相同的故事。”“幸亏  相似文献   

7.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人们知道张天翼,一般是从他的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开始的。其实,他早在二十年代初期读中学时,在林琴南翻译小说和“礼拜六”派的影响下,就开始以“张无诤”的笔名发表《少年书记》、《恶梦》、《铁锚印》一类的滑稽、侦探小说。那时他写小说,是为了“寻开心”,追求“‘误’,‘呆’、‘顽’这几个字”。到一九二八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张天翼的文艺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放弃了滑稽、侦探小说的写作,走上“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
刘建博,是我们临淄区辛店王朱小学一名教师,幼年因患婴儿瘫,留有“右臂萎缩”的后遗症。然而,人生的不幸,没有给他带来悲观,带来气馁。自1975年任教以来,28个春秋风雨,他耕耘于教坛,靠的是一颗诚心和一只顽强的左手。他的拼搏精神和献身事业的认真程度,深得人们的敬佩。他的事迹已被多家新闻单位报道。最近,他的诗集《黑岩石》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他在诗集的序言里写道:“‘教书育人’,已构成我生命的主旋律;‘读书写书做人’,是我业余生活的三部曲。”他爱好广泛,除了热爱写作之外,还爱书法,爱弹琴,爱打乒乓球。他说他是个富有者,活得很充实。“在树与树的夹缝里”,甚至“比鲜花和野草活得更为轻松”。由于他多年执教于农村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描写人物及其性格发展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茅盾对此深有研究,曾说:“‘人’——是我写小说的目标。”“单有‘人’还不够,必须有‘人’和‘人’的关系;而且是‘人’和‘人’的关系成了一篇小说的主题,由此生发出‘人’。”(《谈我的研究》)本文想探讨一下《子夜》中三个地主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包围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佣人叫到跟前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相似文献   

12.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13.
王蒙的短篇小说《风筝飘带》在今年第五期《北京文艺》发表后,引起了不同意见的讨论。《北京日报》八月七日发表的章仲锷《广阔天地任飞翔》的文章说,对于王蒙的探索“我是赞赏派。我想,即使他的试验是个‘寒伧’的‘屁股帘儿’也应该允许它在广阔文学天地里试飞一下吧”。谈到作品的内容时,作者说:“这篇小说既有情节,也有人物,而且素素和佳原这两个青年人还写得挺有性格挺可爱。他们是带着时代的烙印,不为世俗的因袭羁绊所困扰,大胆地追求自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学史上 ,郁达夫以“自叙传”小说而知名。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 ,是千真万确的。”又说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比较曲折 ,然而他注重“一己体验”的自叙传色彩和主观浪漫抒情的创作个性 ,却始终鲜明地保留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 ,即使是写于 1 92 3年 7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大家公认的 ,连作者自已也认为“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自序》)的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 ,仍然以抒情的笔…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3日以《大陆方有‘琼瑶迷’,台湾又现‘阿城热’》为题报导了海峡两岸文坛上相继出现的趣事.4天之后(即11月7日)《新民晚报》上徐淦的《老读者读新小说》一文里说:“到了我这把数以七个十来计算的年纪,我至少在读小说上面不会凑热闹,赶时髦了吧!”但,他“读了老伴剪贴的琼瑶著的《雁儿在林梢》也觉得满有看头”.并称作者有才  相似文献   

16.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17.
我在《论鲁迅的抒情散文》一文中说:“本质上富有极高的抒情诗人气质的鲁迅,时代使他成了喜剧家,他以讽刺幽默的笑声,来‘撕破人生无价值的东西’,而讽刺,在鲁迅看来,正是‘喜剧变简的一支流’。”然而鲁迅还是写了诗,正如郭沫若说:“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诗稿·序》)他的各体诗歌共61题,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和他的小说   贾平凹 (1953~ ),陕西丹凤县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出版社与杂志社任编辑。 1984年成为专业作家。 1992年任新创办的《美文》杂志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废都》《高老庄》《怀念狼》;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天狗》;散文集《心迹》《抱散集》《静虚村散叶》等。 许多人不知道贾平凹的“凹”到底该读 wā还是ā o。其实,他自己说得非常明白:“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顺通;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又言“苦于…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现在不少人认为是一个小说流派。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里说:“在作品中间装进一套新思想的议论是那时的流行风气”,“那时大家正热中于‘人生观’——觉得一篇作品非有个簇新的中心思想不可……当时此种‘注重思想’的倾向,压力是很大的……那时我也是‘问题小说’的热心人。”可见,茅盾是把“问题小说”看作当时盛行于新文坛的一种进步的创作风气;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20.
“第五课《繁星》的插图是作巴金躺在船上,他身穿夹克衫和牛仔裤,中注释说‘本写于1927年’,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会穿牛仔裤和夹克衫吗?”昨天,在市政协举行的专题座谈会上,政协委员何小威手里举着一封信发言说:“我上会以前,海淀区学院路小学的蔡轻舟同学请我带到政协会上一封信——《语课本插图里的一堆错误》,希望我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