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杨顺仪 《学语文》2011,(3):61-6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选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其中有一句“琳崖转石万壑雷”,搜索网上的朗诵带子,不少朗读者读的多是“冰崖zhuan(转)石万壑雷”,就是一听学生。他们也是这样想当然地读作“zhuan石”。我们认为此句该读为“琳崖zhuan(转)石万壑雷”。  相似文献   

2.
方圆若水     
水于平地,悠然温和,"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水之圆;水于险川,奔腾咆哮,大有"砯崖转石万壑雷"之势,这又是水之方。水拥方圆,才纳百川,奔流到海不复回;人有方圆,才不枉世间走一遭。老子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意思是做人不能太刚硬,要追求水一样的品性德行。不撞南墙终不屈是好汉,可若是倔强一根筋,不分对错是非勇往直前,好汉也不会有好下场  相似文献   

3.
写在出师前     
正苍茫大地,浩瀚天穹,腾龙起凤,群英并起!仰望辽阔蓝天,看雄鹰击空,跨四海,飞五洲,傲视群雄;俯瞰无垠草地,自有雄狮舞爪,静则风吹草动俱不闻,动则疾如闪电气如虹。察万物之盛,叹造化之奇,大到兕虎,小至虺蛇,各有利剑,在天地舞台尽情演绎精彩传奇!而今398班众学子,亦在为着自己那闪光的梦想拼搏流汗。抬头一看,曹悦正在埋头奋战,目光如炬,笔墨生风。"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则迅雷不及掩耳,虽砯崖转石万壑雷,不敢阻其跨雪原穿林海之势,下课一分一秒、一厘一毫未曾放过,练习一本接一本,题目一套连一套,我等均  相似文献   

4.
徐静 《辅导员》2014,(Z1):46-47
正《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记叙了刘老师"谈残疾、写板书、放风筝"三件事,塑造了一位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追求的残疾教师形象。《理想的风筝》第五自然段: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①转,便②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③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  相似文献   

5.
杨建忠 《学语文》2010,(6):47-47
“策勋十二转”是《木兰诗》中的一句,现行的语文课本的注解是:“记功很多次。转,次的意思。”又说“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语文教学参考书和《古诗文选讲》之类的书本译注也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6.
清人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健;文忌庸,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转则紧;文忌浅,转则深;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转则醒。”  相似文献   

7.
清人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异)》中说:“文忌直,转则健:文忌庸,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转则紧:文忌浅,转则深;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转则醒。”“转”的方法很多,聪明的作者总是不断地转换视点,寻求折挠,巧取角度,以创最佳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8.
1《文苑》从三月开始请凉月满天、丁立梅、张翔、李丹崖四位作家开专栏,短短的五期,专栏里的文章期期被全国各地的报刊疯转,如《读者》、《意林》、《特别关注》等刊。  相似文献   

9.
“文家用笔之法,不出纡陡相济,纡而不懈者,有陡以振其纡也;陡而不突者,有纡以养其陡也.”《艺概》清刘熙载撰“纡笔”就是徐缓,婉曲之笔法;“陡笔”即陡然“突转”的笔法.两种笔法相辅相成.其中“突转”的笔法常见于各种类型的作品中.何谓“突转”?“突转”就是按事物的可然律和必然律而产生的文章内容和叙事顺序的突然变化转折,使读者审美活动中原有思维定势突遭破坏,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效果的一种笔法.清代孔尚任曾在《桃花扇传奇·凡例》中说过这样话:“排场有起伏转  相似文献   

10.
释“石”     
"石"字的甲骨文的简形形体从"山石之岩"义的"厂",而形体中连接"厂"形的一条斜直线,其作用类似于指事字中的短划符号,用来表明崖岩本身的质地就是"石"。"石"的甲骨文繁形下方的"口"表示祈祷义,从构形义来说,为面对崖岩而祈祷,即祭祀山石之义。  相似文献   

11.
猜 漪 剧看 封 豁舫 脚潍蒸… 剔撇撇 撇 撇 秘娜端蜘 浅薪准 献豁驰豁淤 羲崖敷蹲那 然 概 麟淞 邸徽 卿汪八即能 锹 …濒;{螂 翩 燃毓撒 洲别︸ 娜 公 陌比朋最 疆浏 断鬓 默金脑瓜,转,转,转  相似文献   

12.
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砏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纆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初一语文第二册的《木兰诗》一课中,写木兰还朝,功勋卓著,用了这样一句“策勋十二转”,课下注释为:“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经查询有关资料,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欠妥,与本文不符。 “十二转”是北朝以来勋官的一个级别。勋官,是为表彰军功而设置的有虚衔而无实职的官职,这一点在《旧唐书·职官志》中已有明确记载:“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公元575年,后周首先设置上拄国、上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勋官”十一级,  相似文献   

14.
“风车转转转,越转越好看”,同学们一定都非常喜欢看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这个栏目吧。尤其是那转动着的风车,真带劲!今天我就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利用风车转动的道理,还可以解题呢?  相似文献   

15.
唐绝句为诗中极品,其作法之巧妙、文字之精美、意味之隽永一臻极致。寥寥二十字或二十八字,所以变化万千,异彩纷呈,关键在一“转”字。就如王昌龄的《闺怨》: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中“策勋十二转”句,中学语文课本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有明显的不妥之处。 人教社教材注为: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 人教社参考书注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说明木兰的功劳之大和皇帝赏赐之多。”“‘十二转”,‘百千强’非确指,夸张赏赐之多,也写木兰功劳之大。”  相似文献   

17.
历代官制,有职事官、散官、勋官、爵号等区别。授于有功者勋官,叫策勋,即将其官号记之于策。这种制度滥觞于南北朝,所授之官,名位虽高,但无实职,故最初只叫散官;自唐始别称为勋官。据《新唐书》卷十六《百官一》载,勋级共分十二转,每一转都各有其勋官官名及品级。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六转为上  相似文献   

18.
卓明星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33-36,48
戏曲选本《万壑清音》所收录剧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现有全本流存者;二是不见著录或虽有著录,但全本已失传,存有佚曲者.《万壑清音》所收录的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共有八种.这八种剧目虽亦入选明代其他戏曲选本,但《万壑清音》所收可补其不足.对存于戏曲选本《万壑清音》的佚本戏曲的曲文、故事情节等进行考述,且与其他版本进行比较,进而对剧作的本事来源、原始风貌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19.
2004年第5期《中学语文》(上半月)刊出了陈艳老师的《“迷花倚石忽已暝”注释质疑》一文。文章认为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迷花倚石忽已瞑”一句的解释值得商榷,并认为应将“忽”字释为“忽然”,将“暝”字释为“昏暗、昏黑”。笔者认为教材注释“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晚了”并没有错误.陈老师的说法值得商榷。“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梦中,诗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争鸣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况 1986年10月18日,《文艺报》发表了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文章认为,“向内转”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总体的发展趋势,并且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整个西方文艺的发展史和“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描述中,论证“向内转”是“一种人类审美意识的时代变迁,是一个新文学创世纪的开始。”文章引起了文艺界广泛的兴趣和关注。时隔半年,在1987年6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