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效的合作     
[案例](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师:学完这部分,你最想说什么?生:邱少云太伟大了,真了不起!生:老师,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师(略有惊讶):这个问题提得好,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只见前面的学生回过头和后面的学生四人组成一组,你一言,我一语,谁都说不到点上,说来论去,小组也没有归纳和小结。)思考:审视本案例,不难发现问题所在:一是合作的时机不成熟,学生在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之上就开始合作了;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吵闹不停,没有学会倾听;三是此问题有一定难…  相似文献   

2.
邱少云真傻?     
在一次创新教育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正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当播放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时,生A脱口而出:“邱少云真傻!”部分同学随声附和,部分处于暂时的茫然。执教教师不紧不慢地扫视了全班,追问到:“能不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来?”生A抢先到:“邱少云是很傻。当他被熊熊烈火烧身时,我想周围轻烟缭绕,发出毕毕剥剥的响声,他完全可以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火而不被发现。可他却一动不动,直到活活被烧死。”生B接着说:“这么年轻,难道就没想到还要为国为民做更多的事情吗?真傻!”生C说:“暴露这一次目标有什么稀罕,以后多出点力,尽职尽责,不…  相似文献   

3.
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邱少云烈火烧身时的极端危险处境 ,从而更深地理解邱少云牺牲的壮烈 ,在教学这一课时 ,可紧紧抓住“作者心情复杂”这一小节 ,由提问到逐一深化 ,扩散学生思维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邱少云意志之坚强、思想境界之崇高这一主旨。师 :请一个同学读读第7小节 ,看看“我”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生 :“我”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师 :怎么复杂?说具体点。生 :担心、矛盾、祈求、痛苦。师 :担心什么?生 :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 ,或者突然叫起来。师 :为什么这样担心?生 :因为邱少云才21岁 ,很年轻 ,经受锻炼少 ,怕忍…  相似文献   

4.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诱导他们攀登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人格的高山,使语文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做法如下:1.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如读《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质疑“:我”与邱少云潜伏得很近,为什么火没有烧到“我”的身上,而邱少云却被一团大火包围呢?这个问题虽与课文中心关系不大,但老师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找有关句子读了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们又问: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整整烧了半个多钟头,他能忍受得了吗?没有别的办法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5.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后仍“举步维艰”之时,孙老师从“风”这个角度予以巧妙点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  相似文献   

6.
笔者有幸听到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孙双金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结尾教学片断摘录如下:师:敌人占据的是什么地方?课文第一节比作什么?为什么用了20分钟就攻下来?生:略.师: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生:我忘不了那一天,指的是1952年10月12日.我永远忘不了邱少云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7.
去年秋季,我在教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对邱少云被熊熊烈火烧了半个多钟头没有暴露目标产生了疑问。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邱少云在烈火中烧了半个多钟头,为什么他身上的手榴弹、子弹等武器没有爆炸呢?要是一爆炸不就暴露目标了吗?”学生敢说敢问,教室里顿时像炸了锅一样热闹,此时,我告诉他们,愿意和谁在一起讨论就和谁在一起讨论。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派出中心发言人展开全班性辩论:  相似文献   

8.
师最近我们学了好多写人的文章,都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写一个人的特点。你们能不能举例复习一下?生《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通过记叙邱少云同志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直到牺牲的事,赞扬邱少云同志为了革命利益自觉遵守纪律的品质。生《金色的鱼钩》一课通过记叙老班长为了把三个伤病员带出草地而自己牺牲了的事,赞扬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师你们说为什么这些文章能感动人呢?  相似文献   

9.
[教例]《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出示第5小节) (生速读) 师:这小节主要写什么? 生:这小节主要写敌人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创新教育研讨会上,一位教师正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当播放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时,生A脱口而出:“邱少云真傻!”部分同学随声附和,部分处于暂时的茫然。  相似文献   

11.
一、剖析词语法。教学中,抓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细细剖析,使他们加深认识,受到教益。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就可紧扣“纹丝不动”一词,启发学生思考:①“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潜伏时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②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纹丝不动”的?③邱少云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这样,对“纹丝不动”一词层层剖析,使邱少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燃智慧的火花》和2004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师》中的《课堂竟能如此美丽——特级教师孙双金采访记》两篇文章都列举了孙双金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孙老师让学生质疑,一位学生(黄菲飞)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燃烧弹烧着之后,为什么只烧邱少云而不烧‘我’和其他战士呢?”孙老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失落的生成     
【情境再现】下面是《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片断:师: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无数的人。课文中写了邱少云的什么事,表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后再全班交流。(生交流)生1:老师,生甲装怪,他问我们“邱少云为什么是英雄”。生2:老师,生乙更坏,他说“邱少云是傻冒”,他还问“这个故事真实吗”。(有的学生直摇头,有的指指点点,有的议论,有的暗暗点头……)师:这是邱少云的战友亲眼看到的,没什么可怀疑的,你们俩光往歪处想。请同学们交流讨论的结果,给这两位同学一个教育。【诊断】“生成”的“离经叛道”扰乱了“预设”,教师虽…  相似文献   

14.
[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师:讲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请大家再一次自由朗读,然后谈谈你们由此产生了什么感想?(生读)生1:我很佩服邱少云叔叔的顽强意志,他真了不起。生2:我要学习邱少云叔叔严守纪律的精神。生3:邱少云叔叔是一名真正的英雄,我向他竖起大拇指。……生4:老师,邱少云叔叔确实了不起,不过,我认为“我”也了不起。师(惊喜):请说出你的见解。生4(捧着课本读):“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为了这次战役的胜利,“我”没有那样做,说明“我”也是个严守纪律的人,所以说“我”也了不起。生5:我觉得“我们”都了不起,其实除了“我”看到邱少云叔叔着火外,很多战士应该都看到了,但是他们都没有草率行动去救他,说明这是一个以大局为重、严守纪律的集体,所以说“我们”都了不起。师(带头鼓掌):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你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我认为除了文中的战士们“了不起”外,你们也真了不起。(生笑)师:同学们,你们还想...  相似文献   

15.
《我的战友邱少云》第八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为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作者不仅具体描述了邱少云在极度痛苦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教师抓住最能体现邱少云崇高品质和英雄行为的词语———“纹丝不动”,让学生根据这个词语提出能帮助读懂课文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主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确定了课文的主问题之后,将学习探究的过程交给学生,由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读悟,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探究。到了结课阶段,形成了如下的板书: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什么要?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什么情况下?烈火烧身怎样?千斤巨石结果?自我牺牲战斗胜利下面是教师利用板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片段实录:师:同学…  相似文献   

17.
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身上的子弹、手榴弹怎么不爆炸?”这个问题我始料未及,反问学生是什么原因。学生讨论过后,有的认为邱少云在大火烧身时,把子弹、手榴弹紧紧地压在了自己的身下;有的认为邱少云把弹药轻轻地放到身旁火烧不着的地方去了;还有的认为邱少云没有带手榴弹,只有子弹,而子弹的爆炸声音与茅草燃烧时毕毕剥剥的响声差不多大,敌人不会注意……学生想得有他的道理。这几种情况都有可能,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我一时下不了结论。我把这个问题作为家庭作业,鼓励学生到课外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8.
<正>[例]人教版第十一册《邱少云》第一课时教学片段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为课文提些什么问题?(沉默片刻,一生举手)生: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还能提一些更有新意的问题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面面相觑)师:请大家在学习小组里共同讨论、交流,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十分钟后,十多位学生举手)生A:整个部队都纹丝不动,为什么"我"扭头看了一眼?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老师佩服你!  相似文献   

19.
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敬佩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邱少云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而纹丝不动的坚韧意志,更令我敬  相似文献   

20.
贵刊在第七期刊登了裘冠民同志提出的问题。笔者阅后觉得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可以‘扭转头一看’?”与课文前面所说必须纹丝不动并非矛盾。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其实对课文还没有真正理解,对邱少云在烈火烧身前后的环境还没有领悟。文中交代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的原因有三:①我军潜伏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