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既是当时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又是可以被之管弦的乐歌。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大雅》与《小雅》都有各自的实用功能。《大雅》用于大飨,是周王举行一些仪式时使用的各种乐歌,同时作为乐教范本,被较多地征引;《小雅》主要是贵族举行仪式时使用的乐歌.不但被广泛地征引,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被人们赋诵。  相似文献   

2.
《邶风》、《鄘风》和《卫风》三地风诗在《诗经》中被分为三个部分,在名称上被分别冠以单独的称谓,但是实际上都是写卫国之事.邶、鄘、卫三地地处中原,其地理位置无论古今都十分重要,考察这三地的风诗犹如商周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不同侧面让我们了解了中原地区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文明程度,因而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和《管子》中都有一篇题为《九变》的文章,两篇文章篇名相同,都有着齐文化背景,但两篇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有所不同。对两个《九变》篇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孙子兵法》和《管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和《天路历程》是中西方两部同以宗教取材的古代神话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试图将《西游记》与《天路历程》进行比较,从中挖掘出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的地方,并作一个简单地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7.
《诗经》的教化观点,从孔子时代开始,一直贯穿到汉代。《毛诗序》的解诗方式完全是乘承孔子而来的,和《孔子诗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由于时代的原因,《毛诗序》的美刺说对《诗经》有许多错误的理解。然而,无论《毛诗序》对诗义的解说是否正确。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产生重要作用的都是它。首先,《毛诗序》是我国诗歌产生以来对诗歌的创作的第一次理论总结,强调了“情”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其次,《毛诗序》中的许多论点,都成为众多古代作家所熟知的典故。所以说,《毛诗序》是一份珍贵的学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选入了《边城》一文。同时,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下册选入了《受戒》一文。通过阅读,我发现,两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我们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第一,体裁相同、题材相同,背景相似《边城》《受戒》都是小说,且都有怀旧的意味,都以爱情为题材,以自己故乡为写作背景。《边城》是对过去甜美生活的痛苦回忆。作家沈从文用优美的抒…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西游记》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一个破天荒地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勇,一个则构建了超现实的神魔世界。两部作品看似离经叛道,却都不自觉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两书共有的看似难以解释的现象中找到其传统儒家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相比前两月的平淡,7、8月出于0的《山花》、《作家杂志》明显热闹了许多,也好看了许多。 两期《山花》的两个头条都是中篇小说,都有可观之处。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英国革命是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转折点。作为率先走上现代化国家之路的英国,在法治方面同样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在17世纪革命以前,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过英国革命一系列人权法案的颁布尤其是“光荣革命”中《权力法案》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的人治状态而走上法治化道路。研究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对于建立法治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都市法治化与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表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了法治化道路。国家的法治化离不开省、市、县、乡等区域的法治化,都市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法治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力量,它始终离不开都市法治文化的支撑和推动。从对上海市民的调查中可以看到,都市法治文化开始萌生但尚未形成。因此,面对都市法治化的目标,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去主动培育和建设都市法治文化,使其成为引领都市发展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14.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 "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 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主要表现为法律与领导个人的意志之间的对立。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但提出了主张法治,反对人活的思想;而且还深刻地阐明了法治的内涵,及其与人治的严格区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既是法制的实现形式,也系统地表明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重新得到审视。法治作为一种当代社会主流控制模式,必须以深厚的道德底蕴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法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法制到法治,是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法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要求我们加深对两个概念内涵的研究和探讨;法制侧重于静态的制度描述,法治则追求法的理念、精神和原则;法制的价值取向不明,而法治则执着地表明和追求其正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磷酸三丁脂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稀释剂的选择、王水浓度、TBP浓度、温度、振荡时间和相比等对萃取金的影响,提出以20%(V/V)的磷酸三丁脂—乙酸丁脂溶液直接从20%(V/V)王水介质中萃取金(Ⅲ),然后用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以乙酸丁脂为稀释剂,在20%(V/V)的王水介质中,TBP浓度为20%(V/V)、常温下、人工振荡90 s或机器振荡30 s、有机相与水相比为1∶4金均能被萃取完全.  相似文献   

20.
法治的人性化是法治内涵的要求,只有通过司法工作者、社会管理参与者依据自己的善良良心与道德,对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进行发掘,才能实现法治的人性化。法治的人性化内容有助于全面揭示法治的内涵与法治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