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苏轼文人集团作为北宋中后期文化革新的重要士人群体,对北宋文艺的发展贡献甚巨。宋室南渡以后,一度形成了"苏学"陡盛的局面。然随着政局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改辙,苏轼文人集团也已经成为供士人回忆的前哲。这些回忆散落在诗文笔记中,陆游与苏轼文人集团渊源甚深,其《老学庵笔记》以史家之笔、文人之才情为我们展现了苏轼文人集团的人格风采,艺术旨趣及子弟归宿等多方面的情况。是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士人心目中的记忆和缩影。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诗文书画皆精,他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苏轼的题画类散文在内容上集评画、说理、记事与写人于一体;在艺术上,注重场面描写、对比描写和问句的运用;还阐释了他注重写意、讲求气格、生动传神以及诗画一律的绘画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画森严的法则中,苏轼画随意而洒脱。苏轼不但创造出有名的“墨竹”,还发明了新型的国画——“士人画”。苏轼是中国南方画派的始祖,强调用迅速、节奏性的笔触来表现统一的概念。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文人画论,标志着我国古代绘画审美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竹派”开创者,苏轼同道挚友文同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下简称《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  相似文献   

5.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6.
蜀党是北宋中后期出现的政治集团,它以苏轼、苏辙为领袖,以包括黄庭坚、秦观、张耒在内的苏门六君子等人为其成员。蜀党的政治活动,贯穿了从仁宗嘉祐到北宋后期,并亲身经历了期间大大小小的政治纷争。苏氏蜀学是其立党思想,苏门则是日后蜀党的主要组成力量。同时,蜀党代表了中后期文坛的最高成就,使这一群体成为文人参政的典型而受到瞩目。  相似文献   

7.
文人书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形式之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画艺术同源发展,但文人之书与文人之画的发展却有先后之别.文人书画的出现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士人阶层的出现,篆刻艺术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审美观念的变革等均密切相关.探索文人书画的起源对于正确认识文人书画的是非功过,特别是对现当代各级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武的绘画思想散见于其诗文题跋以及一些零散的言论中。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只收了他一篇《论传神》。研读苏轼的那些有关绘画的诗文题跋以及零散言论,我在赞赏他对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在不同时间、场合的一些说法是互相矛盾的。在我看来,苏轼绘画思想存在矛盾这并不奇怪,对这些矛盾视而不见或略而不论才值得奇怪;因为这些矛盾之处极有可能隐藏着反映苏轼绘画思想和宋代绘画具体情况的重要信息。 综观苏轼画论,其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 区分文人(士夫)画与众工(画工)画。如“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毛皮……”“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这些言论中对士人画与画工画作了明确的区分对比。 推崇士人画,贬低画工画。主要理由是画工画拘泥于形似,“无一点俊发”,在对对象的把握上或能“曲尽其形”,不能掌握其“常理”。 在创作意态上,反对拘于物象,描头画角,提倡直抒胸臆,流露真性情。他在《自题郭祥正壁》诗中现身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来有"禅宗兴,书画昌,禅宗萎缩而书画冷落"之说。北宋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时期,本文以米芾为例,探讨禅宗思想对米芾书画艺术实践及其独特成就的影响,以揭示其背后的禅宗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自晋以后,一直以弱化的潜流形式存在于历代士人的精神结构之中,苏轼身上更有着强烈的"玄"的味道。其画论的主体精神,像"诗画一律""常形""常理"观以及"空故纳万物"等思想,都与玄学思想有相通之处。而追根溯源,苏轼画论形成的原因与其"性好老庄"、超然旷达的人格修养分不开,又与北宋文化背景下苏轼自身独特的经历分不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作为北宋、南宋的跨代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是中国书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枝奇葩.笔者不考证研究宋徽宗如何开创了"瘦金体",而是考证研究他所历经的靖康之变前后的"以书画取人",设立"翰林书画院"专司宫廷画,以及北宋、南宋画风的迥然不同,从中可以发现宋徽宗的"瘦金体"所展现的"审美取向"对南宋偏安"临安"以后的南宋画风影响深远.撇开政治的背景,仅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宋徽宗赵佶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奇才之一,他的"瘦金体"传世极少,但是对南宋的书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与文同共同创立的湖州竹派,标志着从北宋开始的文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苏轼以其精于诗、文、书、画的全方位艺术修养,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颖的艺术经验和理论观点,并使书画一体的艺术实践在墨竹绘画中得到了定形。苏轼创造的“湖州竹派”这一中国画艺术的新形态,打开了中国文人画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八大山人在我国绘画史上是一位特殊的艺术巨匠,诗词、书画皆通,但都晦涩难懂,却又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作为明亡入清的遗民画家,从八大山人的画和题画诗中,可见其复杂的遗民思想。对八大山人的画作和题画诗中的遗民思想分析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其本人,从而反观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人的精神活动,进而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八大山人及其诗词、书画。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苏轼既有丰富的创作体验,又有见解精深的绘画思想。苏轼的美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还是在当代都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他对文人画理论上的建树,使文人画很快成为了一时之风尚,以苏轼为代表,推动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时代,影响企及北宋及其以后的中国画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画的前期状况江松北宋,苏轼在《跋漠杰画山》中首次提出“士人画”的概念。跋文是这样写的:“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之所在。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文中“士人画”即后世所称“文人画”。指士大夫知...  相似文献   

16.
“以文为诗”的新变与北宋经学、词与书画等领域的新变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独具特色的“元祐新经义”;施于文则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士大夫之词;施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成“士人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17.
李恒 《文学教育(上)》2014,(23):123-123
词至苏轼手中“亦自是一家”,不重复前人.在苏轼之后影响了很多词人,本文拟以黄庭坚为例,探讨苏轼谐趣词对北宋文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在北宋被尊称为"今之韩愈"。由天圣起步,庆历奠基,至嘉祐辉煌,欧门趋于兴盛,古文空前繁荣,北宋的宗欧是其时文人的共识。早在徽宗时,米芾对苏轼就有"文比欧公"的赞誉。南渡以后,苏轼更成为年轻士人尊奉的耀眼明星,文坛由宗欧转向宗欧与宗苏并重。这种变化还可以从《皇宋文鉴》、《崇古文诀》、《文章轨范》等精心选文中看出。"惟宋文章,曰欧与苏",这是南宋士人的共识,表明了北宋两大文学巨匠已成为两宋士人从文学到心灵都无限向往与极力追踪的楷模,显示出南宋人对包含文学、史学、经学等研究成就在内的博大精深的欧学与苏学的倾慕。宗欧与宗苏是对欧、苏所倡导的平易自然文风的确认,也是对欧、苏推崇创作自由、倡导不同风格发展的确认。这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古文创作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北宋年间苏轼就将"诗中画"作为论诗的一种标准。而时至今日,我们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通常只重视诗歌内容的本位教学而对"诗中画"却常常忽略。那么,"诗中画"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诗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在诗歌中举足轻重,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环境描写对诗歌的重要作用及赏析的方法。一、主体作用诗歌中的"诗中画"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苏门词人,高擎"以诗为词"的改革大旗,对词体进行积极的革新和创造,使词由音乐的附属品、文人游戏的"小道"、"末技"渐渐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立品性的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最终发展到艺术的顶峰,以至被后人誉为"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