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幼小衔接能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阶段教育的平稳过渡,让幼儿有能力、有自信、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幼小衔接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遭遇来自幼儿园、家庭和学校的误解,做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家庭面临的共同课题。幼小衔接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应侧重从心理、物质能力等方面进行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衔接过程小步化;互动过程细节化;实施过程有效化。减少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坡度,使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进入小学。  相似文献   

2.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跨越两个学段,所以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是从学前期到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期,其受教育的过程是不间断的。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标志着再一次体验、融入另一个社会团  相似文献   

3.
张友梅 《教师》2014,(33):28-28
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的初期阶段,他们天真快乐,接受能力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不可避免地要进入一个更高阶段的地方——小学进行学习,而小学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有着诸多差别,致使许多孩子不能更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则成了幼儿园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将以幼儿园的阅读教育为例,对幼小衔接工作展开讨论,以期能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鸣 《山东教育》2002,(33):9-10
幼儿园和小学是分属两个学段的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儿童从幼儿园那种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模式转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形式的学习模式,很难一下子适应。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幼儿教育发展出现的共性之一就是幼小衔接和幼儿园为小学做准备得到高度重视。在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起步较晚,至今,许多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儿童入学不适应现象。青岛市市南区自1997年开始在部分幼儿园、小学尝试幼小衔接工作,到目前为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过去,我区许多幼儿园未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家长和幼儿园都过分关注孩子所学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学习习惯、个人爱好、独立生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幼儿心理、生理不成熟,无法适应小学生活。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幼小教育的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大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大班孩子进入小学后迅速、自然地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它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与严密逻辑性的知识,对它的学习连贯性、  相似文献   

7.
即将走进校门的孩子将面对一种生活的转折——从幼儿世界的游戏生活转为似成人世界的规则生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因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在智力、体力的发展上没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正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情况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一、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入学前,可以让孩子先多接触一些身边的小学生,了解小学生上课、作业、生活等情况,从而对小学的学习与生活有足够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顺利过渡,进来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除我国外,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过深入研究。如何真正实现幼小高效的衔接,如今已成为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参考世界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要想高效完成幼小教育的衔接,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顺利过渡,进来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除我国外,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过深入研究。如何真正实现幼小高效的衔接,如今已成为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参考世界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要想高效完成幼小教育的衔接,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现阶段的幼小教育中,两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各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和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不然会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幼儿园阶段的工作来看,与小学的衔接工作可以有这几项措施:建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加强多方衔接;适应社会的能力衔接;作息和活动的衔接。  相似文献   

12.
按照我国教育制度,幼儿园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开始进入学龄期教育。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跨越学前和学龄两个学段。从儿童身心发展看,这是一个过渡期。两个学段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阶段性,因此在这一个过渡期,儿童身心会发生一些质变,这样就出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为使幼小衔接得顺利,幼儿园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同步进行。 一、为什么要搞好幼小衔接 在我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制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导形式的教育,孩子在幼儿园处于一种没有任务、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愉快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让孩子从幼儿园向小学顺利过渡,进来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除我国外,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过深入研究.如何真正实现幼小高效的衔接,如今已成为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参考世界各国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要想高效完成幼小教育的衔接,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能否较好地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是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也是小学教育的起始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  相似文献   

15.
刘卉 《学周刊C版》2014,(12):219-219
在现阶段的幼小教育中,两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各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和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不然会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幼儿园阶段的工作来看,与小学的衔接工作可以有这几项措施:建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加强多方衔接;适应社会的能力衔接:作息和活动的衔接.  相似文献   

16.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垚 《山东教育》2003,(15):32-32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更有其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学前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其核心内容及关键环节就是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即在幼儿园、学校、家庭和幼儿的共同参与下,充分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使其顺利完成由学前幼儿到小学生的心理转化,以便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幼儿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阶段,实验证明,良好的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杨志申 《考试周刊》2015,(16):192-193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孩子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多是由于幼小衔接不当所致。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幼儿园和学校两个方面分别做工作,共同解决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促进人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相邻但又有差异的教育阶段,为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课程的相互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研究从课程衔接的视野出发,分析了数学课程衔接的涵义与定位,并提出了解决课程衔接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个跨越,因为小学的学习和幼儿园学习在很多地方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如何让孩子快乐、自信、独立的加入到小学的队伍,需要一个自然、合适的过渡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现实工作中的幼小衔接形势却不容乐观,有些衔接工作已走入了误区,表现在片面衔接、形式上的衔接、突击衔接、单向衔接。研究也都是以幼儿园与小学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