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清 《学周刊C版》2014,(9):24-25
本论文以自然语言中的填充词“まあ”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分析了“まあ”的五种语用功能:(1)话语启动标记;(2)下结论标记;(3)言语行为缓延标记;(4)信息完善标记;(5)话轮转接标记。通过对“まあ”的分析,了解填充词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以期对日语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寻“老外”一词的语义色彩,本研究对三个不同群体的129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老外”一词的语义使用以中性色彩为轴心,向褒义和贬义两个极端过渡,形成一个意义连续体。在此基础上,作者为该词的歧义现象做出社会语言学解释:我们对“老外”一词不同语义色彩的选择,体现了我们对我们和外国人之间地位和关系的交涉,也体现出中国人在对待外国人态度问题上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寻“老外”一词的语义色彩,本研究对三个不同群体的129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老外”一词的语义使用以中性色彩为轴心,向褒义和贬义两个极端过渡,形成一个意义连续体。在此基础上,作者为该词的歧义现象做出社会语言学解释:我们对“老外”一词不同语义色彩的选择,体现了我们对我们和外国人之间地位和关系的交涉,也体现出中国人在对待外国人态度问题上的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4.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s)是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换言之,说话者(S)通过“字面用意”(literalmeaning)来间接地表达其‘喀外之意”(sPeaker’sleaning)。①间接日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向人们揭示了在交际过程中,尽管我们希望交际双方能开诚布公,直抒己见,以达到有效的交际,但是在一些交际场合,直抒己见会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则要求说话者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让听话人去意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一、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言语行…  相似文献   

5.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说到底是人从言语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言语能力。以“言语”为本位的语文课程,则意味着“语文课”是教人学习言语(交际)的课,语文课的对象是动态的语言运用(听、读、说、写),即现实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行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必须向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偏移。  相似文献   

6.
已有的道歉语研究主要放在口语交际上,而对文字交际中出现的道歉言语行为鲜有涉及。文章对107封汉语书信启辞中出现的该言语行为进行了语用功能及语言形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汉语书信启辞里的道歉语是一种寒暄式的言语行为.使用的主要目的在于修复、保持和加强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人际关系;(2)道歉语句式结构和专门化道歉词的选择较为固定、并且有限,呈“程式化”语言使用的特征;(3)道歉语的使用受到交流双方的角色权势和人际距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非言语”是相对于“言语”一词提出来的。言语又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语言指的是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音义统一的人类交际工具。言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对语言的运用。它是在个体身上进行的活动。即个体借助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理解语言和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它必须遵从这种语言的规范。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的"言语适应理论"(SAT)分析侦查讯问中讯问人与被讯问人的言语适应现象,即言语趋同和言语趋异,旨在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言语适应规律。研究表明,言语适应是讯问人与犯罪嫌疑人言语交际的主要特征;讯问语言中的言语适应没有固定的模式,取决于交际双方言语的意图、目的和动机;交际双方的言语趋同或趋异与讲话者言语的信息密度高低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fve Principle)在解释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起重大的作用。格莱斯认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都应遵守合作原则。但是在实际言语交际中,总存在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本论文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并从礼貌、关联、文化差异、修辞效果、一词多义、白色谎言等方面探讨了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言语交际是至少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借助语言或文字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言语交际特指师生、生生之间的言语活动。正如李维鼎先生在《语文言意论》中提出“语文”即“言语”,“语文课”即“言语课”。语文的本质就是言语,语文教学是指向言语交际的。一、语境还原,增进学生言语交际的具体体验由言语作品到语境生长的逆向转换过程就叫“语境还原”。学生凭借作品中的语言描述,  相似文献   

11.
言语幽默是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刻意曲解是实现言语幽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语义层面来看,英语中的一词多义和同音同形异义等现象常常引发刻意曲解;从语用层面来看,偷换概念和转移目标则是引发刻意曲解的主要方式。在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常常利用语义歧义和语用含糊来刻意歪曲说话人的话语意图,产生幽默效果,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蒙元文献中的“色目人”一词虽然是汉语,但在用于族群划分时是相应的蒙古语词汇“合里(qari )”或“合里·亦儿坚(qari irgen)”的译语。因此,“色目人”一词所涵盖的对象在蒙古语世界与汉语世界并不完全一致,其边界是动态的,有一定的模糊性。蒙元政权的多民族政策,从根本上讲,是蒙古至上主义,即蒙古(国人)与非蒙古(“合里”)的二等人制,四等人制是细化的说法,汉文化意识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非言语交际的各种交流手段作为非语言的符号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非言语交际领域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研究比较滞后的一些手段如:沉默(Silence)、器物学(Object language)、审美(Aesthetics)等,探究这些手段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所折射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4.
陈倩 《培训与研究》2010,27(1):38-40
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重视。非言语交际的各种交流手段作为非语言的符号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非言语交际领域中常常被人忽略的、研究比较滞后的一些手段如:沉默(Silence)、器物学(Object language)、审美(Aesthetics)等,探究这些手段的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所折射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5.
“认知”(Cognition)这一术语来源于心理学,在传统心理学中,“认知”只是心理研究的一部分,随若“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的兴起,它逐渐获得了广泛的意义。认知,在认知心理学中与认识是同一概念,指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朱智贤1989)。简言之,就是指人认识、反映事物的心理活动。我们对每天须臾不高的交际工具──—言语这一特定对象的认识活动,就是言语认知。言语认知的研究范围大体上包括言语的产出、理解和习得几个方面。但不论是哪一范围的研究都离不开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研究语言与社会交际的各种著作正适应改革开放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纷纷出版: 它们或以“交际学”、“口才学”、“演讲学”为名出现,或以“语言艺术”、“说话艺术”、“交谈艺术”的书名出现,或以“语言学”、“交际语言学”为名出现……。面对这一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喜人景象,本文试就在言语交际学和交际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对象、称名、疆界和方法论原则等若干理论问题方面作一粗略的述说。 一、关于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疆界问题 言语交际学和交际语言学究竞是什么性质的学科?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由于不同学科著作在书名上的偶合,由于自然语言的语义的不确定性并由此而引起某些歧义,加之一门新学科的理论框架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可能在一两本处女作中得到完整的展现,人们对拙作《言语交际学》(1986年初版)和《交际语言学导论》(1991年初版)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在没有通读全书的情况下产生这样那样的误解是不足为怪的。故有必要先就此作出界定和正名。 首先,言语交际学和交际语言学是以处于交际中的语言动态形式及其具体应用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分支新学科,不是研究社交口才、公关语言艺术等社会学分支学科。社会学的这类分支学科,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言语交际活动是人类全部社会活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它,人们得以交流思想、传达情感、沟通信息、增进关系。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本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提出,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四项原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后来,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效法格赖斯,划分出礼貌原则的范畴及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国内有人提出“安全原则”、“美感原则”。一、言语交际原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英国的约翰·兰索·奥斯汀(JohnLangshaw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对语言功能的研究影响很大。他曾在美国的哈佛大学作了一系列的讲座,题为《论言有所为》(Howtodothingswithwords?)中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那么什么是“言语行为”理论呢?所谓言语行为就是交际中的功能单位———话(语)句(uttence)。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话(语)句具有下面几种意义:1.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meaning),也就是言内之意(locutionarymeaning),或字面意义。2.言外之意(illocuti…  相似文献   

19.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发出者为了表达某一事物或现象,尽管人脑“仓库”中已有现成的词语供选用,但是为了强调某种特殊的体验、感受,现存的词语又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于是便凋动回忆、想象、联想等心理机能,使人脑通过组织而形成的大脑皮层某种暂时的联系复活起来,经过复杂的联想转换,将本不表示这一事物或现象的词.依据客观事物之间某种联系,使该词发生临时性词义变化,导致原并不表示该事物或现象的词(外显词)与原表示这一事物或现象的词(潜显词)同义,构成临时同义词。  相似文献   

20.
小平 《课外阅读》2010,(8):19-19
一个老外为了学好汉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拜师于一位国学教授门下,老外想挑一个简单的词学习,便向老师请教,英语“我”在汉语中应该怎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