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锐 《新闻记者》2008,(9):87-89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几起事件,如"辽宁女事件"、"重庆女生事件"和"范晓华事件"等,使"人肉搜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网络,本该是普罗大众们发表意见的平台,可是,在现实中,网络往往会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往往会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近年来,国内的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言论暴力事件",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从"流氓外教事件"到"史上最毒后妈事件",此类事件屡见不鲜.自从<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将在网络上发泄暴力情绪的部分中国网民冠以"网络暴民"称号后,国内的一些媒体也纷纷认同了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3.
袁野 《视听》2022,(2):139-141
近年来,直播市场不断扩张,直播乱象层出不穷,网络主播"蹭热度"事件时有发生.网络主播在"蹭热度"的事件选择上具有热点话题、互动体验、景观联动方面的共性特征,而借势营销成了网络主播性价比较高的选择.规范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对热点事件的提前介入机制,把握热点事件舆论主导权,明晰网络主播对热点事件应用的规律,明确网...  相似文献   

4.
楼宁  辛忠  刘飞 《今传媒》2010,(11):104-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发表言论,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性使得互联网在言论聚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一系列网络事件的发生,如孙志刚事件、邓玉娇案、范跑跑事件、绿坝事件等,对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体现出网络在建构虚拟公共领域方面的可能性。本文以"绿坝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随着2010年以来3Q大战等事件的发生,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相继报道了潜伏于网络之中,为某种目的传播信息并最终以引导舆论为目的的网络水军现象。文章试图以"网络水军"的产生为出发点,分析"网络水军"的影响以及正确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马宁  阮一婷 《传媒》2021,(10):55-56
当前,以电商、真人秀、游戏等直播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受关注,网络直播自2016年"中国网络直播元年"发展至今,用户规模已突破六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直播带货进一步推动了电商直播普及应用,但以主播为焦点的舆情事件也层出不穷.在以直播平台、MCN机构、网络主播、商业企业以及监管机构、协会组织等为主体的网络直播数字文化传播体系下,有效的自律他律已成为网络直播发展需要从数字媒介素养、社会协同共治等方面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出现至今,给大众生活和媒体接触方式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随着数字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媒体也有了巨大发展.类似"艳照门"的事件正是借助了网络传播的特性得以造成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分析网络传播在传播公众事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代表,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本文将扫描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重大话题,从中透视本年度中国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演变趋势,分析政府处理互联网舆情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9年两起网络事件为基础,对网络干预兴起的诸动因、特征、影响做了探讨.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敌意"、网络空间的独特性等是近年来网络干预活动日益兴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网络干预的道德绑架、预设有罪思维、习惯性反应过度等问题及其危害性也作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1.
从2007年网络公共事件看网络舆论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的网络舆论发生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公共性事件成为网民关注的主角,在这些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的意见领袖和理性的意见表达.在网民的意见交流中,理性的声音成为主导力量,网民们表达意见的方式也更加理性化.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又为网络舆论的公正性和理性提供了保障.总体看来,2007年的网络舆论强大的影响力显示了民意的胜利,从这场胜利中,人们看到网络舆论正朝着一个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对于许多人而言,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凯斯.桑斯坦语)""极端主义"的这种评价,用来形容网络语境下话语资源与权力极度膨胀的大众,毫不为过。综观近些年来频频爆发的网络事件:湖北黄静裸死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广西烟草局长日记门事件、"艳照门""、兽兽门"、"抵制家乐福"以及最近的"69圣战"事件等,这些事件宛若一面镜子,映射出了匿名状态下,主要以反应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2月,一个被称为"躲猫猫"的事件拉开了网络重磅新闻序幕。从事件发生的2月12日到真相公布的2月27日,仅半个月的时间里,新闻传播速度之快,舆论影响之大,充分展现了网络新媒体空前强大的影响力。几年来,网络事件掀起受众一轮又一轮的参与高潮,再次证明网络新媒体的存在,对传统媒体形成了重大挑战。传统新闻,是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刊载、播发的消息与报道。网络新媒体,顾名思义,则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或信息载体(商业网站)刊载的新闻报道。它突破了传  相似文献   

14.
从网络事件看网民力量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12月初,全国15家主流媒体联合评选十大网络事件.从评选出来的十大网络事件中,不少事件的发展都离不开网友的关注和推动.正是在网络言论开放的平台上,正是在网友坚持不懈的质疑下,最终,遭遇"钓鱼执法"的孙中界得到道歉,张晖获得胜诉;正是在网友群策群力的人肉搜索下,周久耕的名烟名表无所遁形,最终锒铛入狱.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进入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平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新动向.由于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平等、开放、互动、快捷、海量以及聚众等特点,借助网络媒体、手机短信、及时聊天工具、博客、BBS论坛等途径而发生、传播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近年来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其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甚至更甚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正进行深刻的调整,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接连发生,涉及面越来越广.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绊脚石.但近年来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世界中也发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目前被广为认定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诸如"陕西周老虎事件"、"南京天价烟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杀人案"、"云南躲猫猫事件"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媒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民主化、信息公开化进程不断加深.许多社会事件都是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网络热点事件.本文选择了近期网络热点事件——“安徽丢肾事件”,关注全媒环境下网络舆论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安徽丢肾事件的报道分析,分析个体事件上升为公共事件的演变流程及网络舆论、流言传播对于事件升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诈捐门"事件发生到现在,网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工具,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诈捐门"事件的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以勾勒此类事件的传播学特征,探究该典型案例对我国公共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监督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月发生在云南的"躲猫猫事件",诱发了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从以往政府与网民的简单对抗向政府与网民的主动协商转变的新特点,这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网络舆论引导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监督的缺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华南虎事件"大幕落下、"封口费"事件、深圳"猥亵门"事件、公务员出国考察的费用清单等一系列焦点事件.从爆出、解决过程到尘埃落定,网络舆论监督贯穿始终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事件的发展.所以,有人把2008年称为"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元年",此说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