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仁忠 《东南传播》2011,(8):170-171
新闻写作的过程,是文本符号进行编码的一个过程。一个新闻文本结构的生成,就是采取一定方式将材料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有机地组织起来,“再现”出新闻事件。论文以案例方法研究、分析了消息结构生成的过程,进而表明结构文本的关键,在于从价值的大小入手,厘清新闻事实的逻辑层次,一定的新闻文本内容,要用一定的结构形式去反映.  相似文献   

2.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在文本阅读活动中,“视野融合”就是理解者的当前视野与文本的历史视野的交融:阅读理解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从文本中“重新获得一个历史过去的慨念,以致它同时包括我们自己的概念在内”。对这种“观野融合”的阅读原理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文本意义的理解观——即“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二是文本意义的创造观——即“我们总是以不问的方式在理解”;三是文本意义的批判观——即“提问就是暴露和开放”?  相似文献   

3.
叶俊 《编辑之友》2016,(4):48-51
文章从概念上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首先,新闻真实是一个由“元概念”和“延伸概念”构成的概念空间.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概念.其次,新闻真实各层次概念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新闻真实在“元概念”上的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两者相符或趋向一致”;在实现方式上,新闻真实是在“新闻的有机运动”过程中得以呈现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一种再现的文本,是意义的生产者,其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先从前人对“他者”的研究入手,然后把“他者”概念引入新闻报道领域,试图以一种宏观的视野,从新闻刻板印象、媒介框架、意义建构与解读、符号分析、新闻生产等几个角度切入,分析日常新闻报道过程中形象再现的他者化倾向产生的机制和表现,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理解新闻报道的他者神话.  相似文献   

5.
“档案数据化”的兴起对于计算机理解和处理档案文本语境知识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基于“认知语境理论”提出“档案文本语境”的学术概念,分析“档案文本语境知识库”的内涵及其建设需求,构建“档案文本语境知识空间”的结构模型并探讨其建模步骤,以某历史档案为例演示“档案文本语境知识库”的建设过程并对我国的档案数据化实践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人工智能社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什么是社会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人把社会新闻定义为关于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新闻等等。据我个人理解,“社会新闻”这个概念应该是相对于一般工作性新闻而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非工作性”。  相似文献   

7.
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批评是用解释学的方法对媒介和新闻作品进行解读,通过剖视文本把媒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或新闻的意义提示给受众。新闻文本是一个思想载体,对这个文本世界的充分体悟和分析,才能使人们达到对媒体和新闻的真正理解。克服文本与解读者之间的陌生和距离,和文本融合在一起,从而同化文本的意义,并创造另一个文本,把批评的见地和机智表现出来,是媒介批评的完整过程。媒介批评最终要对媒体和新闻作出解释,再现和重构记者的意指,揭示潜藏的文字背后的原意和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20,(1):46-51
新闻文本的意义生产模式制约新闻的传播力,新闻文本的意义生产研究容易仅局限于新闻文本本身,却忽视不同伴随文本之间的关联性,而伴随文本决定着文本意义的生成与解读。本研究以中美女主播"越洋对话"为例,分析其伴随文本对于新闻文本意义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其显性伴随文本预设新闻文本的表意角度,生成性伴随文本拓展新闻文本的表意深度,解释性伴随文本延伸新闻文本的表意广度,突破单一新闻文本表意不足的缺点,最终形成新闻报道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多元新闻主体的不断涌现,新闻业的产制规则和传播逻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生态系统成为理解当下新闻业变迁的一个有效概念。但这一概念还具有一定的笼统性、模糊性,结合此概念及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启发,文章拟提出“网络—节点式”新闻生态系统概念,以进一步描摹多元新闻主体涌现后新闻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其生成逻辑与新的新闻行动主体生态位不断提升及职业行动者的中心地位被解构密切相关。在这一系统中,多元新闻主体主要通过协作机制、制衡机制、构造机制、创新机制发生相互作用。“网络—节点式”新闻生态系统对新闻的定义、新闻行业结构、新闻文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玮 《新闻界》2014,(1):23-27
副文本,是由热奈特提出、经赵毅衡发展的一个概念,指那些显露在文本表层,散落在文本边缘,"积极参与文本意义构成"、"严重影响文本意义解释"的文本框架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响新闻文本意义收受与解释的副文本,并阐述了它们对新闻文本生产与解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从“概念”入手。加深对概念建构与阐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理解,对探索中国新闻学概念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具有重要意义。概念史通过研究概念“鞍型期”的意义变化来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比较政治学概念分析通过对概念的跨案例适用情况分析,提出跨语境概念建构与分析的路径;实践哲学概念思辨重视概念本体论层面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这三种概念研究理论体现了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独特的概念思维方式,这为当下中国新闻学概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与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尹兴 《编辑之友》2017,(5):90-94,99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动态“图解新闻”成为一种广泛流行、全新样式的新闻报道文体.它以“图像”为核心表达媒介,调动一切视觉元素来重构新闻核心事件,满足传媒受众对新闻信息直观化阅读、多样性选择的需求.动态“图解新闻”的传播者借助平面画像、动画文本和视频文本来还原新闻现场.动态“图像”取代了传统媒体抽象的解释性文字,以直观逼真性、现场还原性、多向互动性、高度综合性的新媒介特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3.
新闻文本在结构要求上的五要素俱全,以及要真实地叙述事实,不能虚构等特点决定了新闻文本的独有特性。新闻文本不需要像文学文本那样:有表层意义,还有深层意义,更有不同角度与不同深度的读者理解。例如,“诗无达诂”就是文学作品张力的鲜明特征,而新闻作品有这个张力,但它的张力相对明确,易于平衡。具体而言,新闻文本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广播记者的音响敏感徐洲赤(93级新闻续本科生)所谓“音响敏感”,应该是从“新闻敏感”这个词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因此,在讨论“音响敏感”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把我们对“新闻敏感”这个词的理解先阐述一下。“新闻敏感”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重要职业素质之一,它...  相似文献   

15.
杨华 《新闻世界》2012,(1):13-14
新闻报道是“话语”,是意义的框选和建构。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报道,选择了“词语”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将词语在新闻话语建构中的作用归纳为定性、渲染、规范、预设等四个方面。文章认为,新闻话语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从而使得纯粹的新闻客观性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为一种话语类型,通过它的各个层次上语言单位,包括新闻的主题及其实现、图式的运用、新闻的风格和修辞等,传达着文本的意义,建构受众的理解。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系统地描写”,通过对文本和语境的视角“对各个层次的话语结构的描述与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7.
田阳 《新闻传播》2009,(11):106-107
一.认识“新闻事实的生成” 1.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 国内学术界几乎公认的关于“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当代西方具有弥散性影响的文化哲学,哲学解释学的思想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新闻传播学若能从包括解释学在内的众多“显学”中汲取思维资源,或许能更加茁壮地成长。 一、哲学解释学概述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与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或哲学。所谓对本文意义的解释,其范围大致包括对文本作者、文本的结构和意义、读者接受文本等的理解与说明。  相似文献   

19.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按照一般的理解,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是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个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依靠技术上快速检索和强大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在新闻报道尤其在新闻背景方面体现出自身巨大的优势。本文试通过考察网络语境下新闻背景的文本特点、意义、局限等,以求对新闻背景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