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法渊源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法的渊源至少含有"源流"、"过程"和"形式"等因素,国际法的渊源涵盖了国际法的形式,而国际法的形式在国际法渊源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国际法的形式包括了条约,国际习惯以及"各国所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从"源流"的角度来看,从近至远,国际法的渊源分为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和公法家学说以及国际组织决议等.研究也澄清了特别性条约不能成为国际法渊源的问题.最后,亚国家行动者在国际法渊源形成问题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法看"台独公投"的荒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独公投"严重违反国际法准则,缺乏法理依据,台湾地区不具备"自决"条件;"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绝不能容许"台独公投".  相似文献   

3.
2016年7月12日,在菲律宾政府单方面要求下,国际仲裁庭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本原则和国际政治常识之于不顾,悍然公布"裁决结果",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一年来,美菲等有关国家"仲裁结果"甫一出炉时的兴奋与高潮,在中国的战略定力面前,渐渐退去归于平静.特别是随着中菲关系的全面转圜,仲裁闹剧业已曲终人散,悄然落幕.审视"南海仲裁案"一周年的演进过程,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认真分析,其对南海的和平稳定、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中国的和平崛起等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4.
一、传统国际法与现代国际法的自卫权 传统的国际法对自卫权的定义为:自卫权,又称国家自保权,是指当一国遭受到外来武装攻击时,而采取武力措施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由于霸权主义国家常常借口"人道主义干涉"对别国内政横加干涉,造成"人道主义干涉"长期被滥用、被误解.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在此方面的实践不断增多,很多相关的研究得以展开.对于"人道主义干涉"的理论,国际法学界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义,应该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限制"人道主义干涉"的适用和保证"人道主义干涉"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先发制人"战略已经成为21世纪初某些大国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和推行强权政治的表现,对三百年来国际社会奉行的国家主权原则构成了严重的挑战,破坏了现行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础,因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谴责.但是,国际法律原则需要同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相一致,发挥维护国际社会正义、和平、稳定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一定条件限定下的"预防性自卫"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7.
1860年10月,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虐待英法"侨民"致死"违犯国际公法"为借口,悍然下令侵华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查证史实,可知当时并未形成世界意义上的"国际法",美国人惠顿的法学著作《万国公法》尚未传入中国,清政府也未签署任何有关战争的国际法文件。若就事论理,指出清廷违反人道主义是必要的,但责难清政府违反国际法却是没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拥有国际法观念的英法军队对身受重伤的中方非战斗人员清宫太监,不但未进行必要的医疗救治,反而加戴镣铐,实施虐待,这种行径与他们标榜的国际法是相违背的。英法军队焚毁圆明园,劫掠文物,是违反他们自己的"国际法"的,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犯罪。  相似文献   

8.
《万国公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著作.该书引入西方国际法理论的同时,也介绍了近代西方国家理论,如国家的定义、三权分立等.此外,“sovereignty”、“state”、“citizen”等一批近代西方政治学术语的译介及流变,对于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国际法发展表明,实证国际法制度本身多源于经济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国家学者的国际法理论;格劳秀斯的思想对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及杰克逊的观点对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影响便是例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国际法理论尚难满足国家在国际社会应对相关事务的需求,中国国际法学者面对诸多挑战.为此,我们的国际法学研究应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这个特定时代国际法理论创新的指南,努力增加国际法体系中的中国元素,提高中国在国际法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在维护国家正当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妥善进行国际法教学的"道"就在于教师对于国际法的"真知"与"真爱"。所谓"真知",就是对于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性质如何、功能怎样的真正了解;"真爱",就是基于真知而产生的、对于国际法在自身事业和国家发展前途中作用的肯定,以及对发展和完善国际法的使命感。进而将这种知和爱演化成一种敬业精神,转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际法的认同和热情。而提升国际法教学质量的"术",主要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教什么"方面,要倡导"抓大放小",也就是将对于国际法理解和应用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的观念、整体框架和应用技术交代给学生;在"怎么教"这一方面,强调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将国际法学活、学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