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安市地图集》由西安市地图集编纂委员会负责编制,我校地理系杨凯元教授主编,我校历史系、地理系部分教师参加了编绘工作。《西安市地图集》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信息量较大的多功能大型综合性城市地图集。它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建国40年来西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科学地反映了西安的城市性质、布局结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是了解、研究和建设开发西安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西安市地图集》与同类地图集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1.现势性强,精确可靠,采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2011年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强劲有力地推动了西安旅游业的发展,西安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本文就西安市内的公示语翻译尤其是市内旅游景点的汉英翻译的现状做了列举和分析,并提出改进翻译现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编年体史书《左传》、《后汉纪》的历史叙事为纵向参照探讨《资治通鉴》,可以见出它在载人和记事两个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其载人之法主要是借鉴了《后汉纪》"连类同书"的叙事之法,创造性地运用了缩小类比人物密度、反衬、记述重大事件与表述主要人物相结合的方法,在扩大记史容量的同时,更好地使历史发展的大势得到了连贯的纵向延伸。其记事之法则主要是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运用丰盈细腻的文字,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揭示大的时代主题。并以记言形式来丰富记事,从而使载人和记事同时成为牵动编年体史书叙事发展的两翼,进一步推动了编年体历史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正林副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简论》(以下称《简论》)今年年初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第一部历史地理教科书。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对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有力促进,同时也可看作是建国以来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一次小结,亦满足了当前社会不同层次读者的实际需要。鉴于目前高等院校地理、历史学分设两系,差不多快要遗忘的“史地不分家”之说,在学科林立、相互渗透的今天又有回复之势,地理学和历史学又是与历史地理学最密切的专业和它的主要服务对象,《简论》从这种实际出发,全书分成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自然地理,下编即历史人文地理。体例新颖、适宜。大学地理、历史系授课侧重不同,可以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史记》有力地刻划了人物形象,它与以前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不同,与《左传》、《国语》电不同,把人物提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上来,表现了人的历史主动性。这是对“天命神授”观点的突破以至否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质的跃进。本文接着就项羽、刘邦以及韩信、李斯等人物形象,具体探讨了司马迁刻划人物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文学经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强调指出:司马迁以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殉了他的事业。学习为文,要学习为人。  相似文献   

6.
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于1987年2月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成立。它将开展对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承担有关业务咨询,为西安地区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内容,并结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形成,探讨《吉尔伽美什史诗》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关系.《吉尔伽美什史诗》并不是不反映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只是它反映的不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而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彝族作家李乔,以其长篇三部曲《欢笑的金沙江》奠定了他在彝族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他的小说以二十世纪云南历史的发展为创作背景,展现了都市与现代、边地与民族的独特风貌,塑造了众多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物群象,形象地展示了一幅二十世纪云南历史的巨幅画卷。本文试对他的小说进行宏观的分析,揭示出其对文坛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9.
初中历史教材,是采用“以事系人”的办法展开历史内容。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历史人物,像《战国七雄》课的中心人物是商鞅;《繁盛一时的隋朝》课的中心人物是隋文帝、隋炀帝父子;《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课的中心人物是岳飞;《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课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年初,苏海洋老师将他的《陇右历史地理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的样稿拿给我,希望提一些参考意见.时至今日,该书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尽管我的专业也是历史地理,但是作为一个出陕入甘的移民,对甘肃包括陇右的一些历史地理问题并不熟悉.因此,这里发表的一孔之见,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明人马中锡《中山狼传》一文,曾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近年来因听了某些专家的意见而撤掉了。但这篇名文仍被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选本收入而广为流传,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即收有此篇。朱先生的选本绝大部分注释准确而精当,这是有口皆碑的,但有些地方却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今试举几例如下。 (一)关于中山国的位置 多数选本均注为“中山,古国名(或古地名),今河北省定县一带”。 查《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第一集第37—38图,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曾  相似文献   

12.
文明时代从它开始到今天的历史,包括《左传》所记历史,都说明:是制度制约人性的发展和变异,人性的发展和变异又具体化为历史。明日历史的新起点,应该是完善新制度,善化人性。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学历史课在初中教学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偏向: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的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教材两者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历史教师要努力钻研课程标准,做好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的衔接;适时补充和复习相关内容,弥补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缺乏系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和提高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评《元代农业地理》亿里1997年3月吴宏岐同志的综合研究成果《元代农业地理》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余反复阅读,认为该书正确地论述与评价了元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布局,兹就其主要内涵及鲜明特点略缀片言。一、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元代农业地理是个新命题,...  相似文献   

16.
古都西安的发展变迁及其与历史文化嬗变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在从西周初被建为国都迄今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在其前2000年作为周、秦、汉、唐等16个王朝与政权的都城,对国内外历史与都邑营建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其后的由唐末至清末的1000年间,虽不再为都,仍是中国西北,乃至西部的重要都会;在近100年之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经历了向近代化转化,现正向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目标迈进。推进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思想、精神要素是内涵丰富传存不绝的中华文化。今后仍需要借重中华文化中保护历史文脉、实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等理念来建成既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国际化都市品位的新西安。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中的史沫特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前后,有不少国际友人来到西安。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大多是新闻记者,亦有其他职业人士。他们都怀着对中国人民、中国革命一颗赤诚的心,投身于斗争的行列,史沫持莱就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位。艾格泥丝·史沫特莱(1894年—1950年)美国人。早年在美国和德国曾从事印度民族革命运动,1928年底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来华。是西安事变期间唯一一直接在西安的外籍记者。她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西安事变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活动。她是“历史演变的见证人”,主持对外英语广播,第一个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即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在各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中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它能生发出强大的民族生命力,成为治国安邦的精神支柱。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其本身就具有通过辨证、唯物地阐明历史过程、揭示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历史学科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历史文化长河里流淌着上下五千年的智慧,但《百家讲坛》红火之前,《论语》、《庄子》、《史记》、《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缺少人们的关注和解读。正是《百家讲坛》能集百家之言,形争鸣之势,在捧红一批自古以来低头做学问的专家学者成为学术明星之时,也使高高在上的“学术”逐渐走向民间,激发起广大民众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0.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