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它不是简单的结合、被动的纳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当然,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却是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中,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  相似文献   

2.
高海岩 《吉林教育》2004,(11):12-1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有实现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自然和谐,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徐佳   《当代教育科学》2007,(5):60-63
1980年代以来,西方校本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兴盛时期之后,开始出现回落,并在90年代初进一步转型。集权和分权机制的国家均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和国家课程开发的融合,强调国家调控下的学校自主;同时,不再仅仅把校本课程开发当作一种变革的口号,而是更加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中的实际发生程度,重视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忠实性的价值取向”始终占主导地位。此种取向认为,课程变革就像技术一样,通过学习变革方案所要求的新的行为和新的组织模式,教师乃至整个学校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变革。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课程实施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遵循课程设计方案去做的过程,而是一个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的过程,其本质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必须伴随着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转变和教育技术的提升,本文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过程,最终推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案意识,而课程意识淡薄。基础教育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它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与以往的课程观有较大变革。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教材,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  相似文献   

8.
洪发林  赵彦 《辽宁教育》2002,(10):17-18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课程中,大家已看到教育理念的变化有:●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内容: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在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熟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  相似文献   

9.
春燕 《教育导刊》2004,(8):4-10
学前课程文本是学前课程实践活动的结晶,也是课程理念的载体。尽管它在形式上是静态的,但透过它却能深刻地反映出课程变革实践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特点,从另一侧面凸显课程变革中丰富的课程思想,有利于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课程变革。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为实现上述目标,大力开发和推行校本课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我国,一场大规模的课程变革中,进行课程再设计,构建学校新文化,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贴近生活,由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体现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新课程理念已经形成。这既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满足了教育创新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1.
课程共有:一种新的课程权力分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共有是有关课程权力分配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它强调中央、地方、学校等多方共同拥有一定课程权力,并力求将各方的力量凝聚起来以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良性运动。它在课程权力分配内容上强调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在课程权力的分配过程中力求体现三个原则:渐进下放、共同与共有的协调以及保持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此次课程改革中,把课程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突破内容”以及在课程设置上的如此富有“革命性”的变革,是适时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傅敏 《早期教育》2006,(2):I0001-I0001
在近半个世纪的课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两种课程范式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依据范式的观点。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必将为一个崭新的课程范式所取代,这预示着当前的课程正处在旧的课程范式向新的课程范式转型的时期。这种新的课程范式应强调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它称为“整体课程范式”,它所代表的是当前课程领域追求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14.
课程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课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反映信息社会的文化特性和人才需求规格,反映出信息化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知识。课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的要素——信息技术,它是能动的,课程要反映全新的信息技术观。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信息化,应从多纬度、多视角分析课程信息化,从而形成课程信息化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15.
课程变革是课程在价值、思维、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范式转换,比课程改革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课程范式经历了由自然主义、要素主义到人本主义的变革过程,构成其变革的真正动因是源自于人性的解放需求。整体人的需求规定了课程变革的取向,未来课程之走向就是整体性课程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发展性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吸收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批判和反思的成果,具有发展性特点,不仅有利于英语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课程要求》在过程和方法维度上的变革提倡通过基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现自主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的变革强调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的变革进而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开放性的课堂,多元的评估标准以及行动和参与的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课程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程信息化的本质和内函 课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化中课程发展或革命的过程,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渗入到课程设计和课程操作中。课程设计主要指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资料的变革,而课程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方法及课程评价等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项目课程的实施必然引发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法等全方位的变革;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必须协同变革。并以促进课程发展为目标;与此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寻求建立课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课程变革是课程在价值、思维、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范式转换,比课程改革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课程范式经历了由自然主义、要素主义到人本主义的变革过程,构成其变革的真正动因是源自于人性的解放需求。整体人的需求规定了课程变革的取向,未来课程之走向就是整体性课程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与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确保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理念上进行彻底变革。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过去,我们总习惯以教材为中心,崇尚教材知识点的“拉网式”教学。现在,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