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范当世诗文理论受捆城派影响较大,且以姚鼐为最.姚鼐的"雅正"说和"阴阳刚柔"说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当世更是在此基础上对他推崇备至.本文着重于这两方面,论述范当世诗文理论对姚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通过文学宗趣、人物交游、人生经历等方面探讨范当世推崇姚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姚鼐的求实精神,主张与时俱进的思想,姚鼐散文的写实内容与写实特色,及其求实、写实的原因,皆作了具体论述.从而不仅廓清了那种说“姚鼐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空”的误解,而且有助于使人们认清:是否求实,有关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坚持求实、写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值得予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校录姚鼐佚文五篇,并略附考论于每篇之后.这五篇佚文为研究姚鼐诗学理论提供了新材料.编辑新的更全的姚鼐全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姚鼐(173l—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一说号为惜抱),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曾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年余因病辞官告归,绝意仕进。历主江南、梅花、钟山、紫阳诸书院四十余年。他是与方苞、刘大相鼎足而立的桐城派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5.
姚鼐词综论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有大量的诗文传世,却仅有八首词流传至今。多数学者认为,由于姚鼐主观上轻视词体,因此姚词的价值不能与其诗文相并肩。细究之下,姚鼐不填词的真正原因,应归咎于其“专力则精,杂学则粗”的创作思想,而非对词的轻视。姚鼐的词作也并非一无可取,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词中的典故,体现出厚重之美;其格调上的悲凉而不衰颓,则体现出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对刘大槐的评价一直是不高的,认为他在桐城派中的地位上不及方苞,下不及姚鼐,仅仅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他的得享大名,完全因为方苞挽之于前而姚鼐推之于后.实际上,早在桐城派的后学晚辈中,对刘氏的评判就颇多争议了.尊之者称其“才力绝出于今古”(姚鼐语),把他与方苞、姚鼐一并比作“太华三峰,矗立云表”(方宗诚);抑之者惜其“于理未是”(恽敬语)“学问不粹”(吴汝纶),而吴敏树、曾国藩更对他的文章不屑一顾,甚至还迁怒于姚鼐,称他对刘氏的揄扬“不无阿私”.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相似文献   

7.
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理论集大成者,"义理、考据、辞章"的散文理论在其墓志文中也有所体现。姚鼐的墓志文大多为封建官吏所写,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封建性和保守性。同时,"求实"是姚鼐笔下褒扬官吏的准则。姚鼐的墓志文是其思想和创作的完美结合,对研究姚鼐散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姚鼐和戴震之间的汉宋学术之争是姚鼐离开四库馆的主要因素。戴震其时正以考据功夫受器重,姚鼐虽亦重视汉学,但不能容忍他对朱熹的攻击。姚、戴之争时,姚鼐力单势弱,于是毅然辞馆。姚鼐辞馆反映了清代学术嬗变的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9.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又字梦榖,以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充四库全书馆编修官。辞官后,历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等江南著名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著有《惜抱轩全集》八十八卷,编选散文集《古文辞类纂》,流布极广。姚鼐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主要代表,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等散文名篇传世。这些文章在状物写景方面意境开阔鲜活,多有佳句,如写黄昏登山远眺用“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八字,凝练简洁,气象生动;写石立潭中以“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一句…  相似文献   

10.
姚鼐与袁枚的诗学论争是嘉道之际诗坛的重要事件.二人虽有不错的交情,但诗学观却有着较大的分歧.姚鼐代表的桐城诗学以理学为根基,提倡人品与诗品的统一;袁枚则反感理学,艳情是其性灵诗学的主要内容.袁枚提倡性灵,对俚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姚鼐主张人品的纯正,自然要求诗歌语言及情感格调高雅,对俗体诗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之情.性灵诗学注重天赋,轻视后天的努力,反对模拟;桐城诗学虽不忽视天赋,但更看重人工,主张由模拟求变化.姚鼐在与袁枚的诗学论争中,凸显了桐城诗学的特色,桐城诗派由此成长为嘉道以后诗坛的一股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应该具有自己的学术个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治学,勇于提出并坚持自己带有创新性的学术见解,不去迎合某种潮流或趋势。作为一位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家,侯外庐先生便具有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纵观其一生的学术历程,其个性的学术表现、产生原因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张舜徽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注重学术创新,深入挖掘了清学史中的创新因子和创新元素,促进了良好的学术风气的形成,为后代学术创新研究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3.
颜元学术思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的理学和心学的批判,对佛家、道家“空”“无”思想的批判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延续尧、舜以至孔、孟的以崇尚“实”、“习”为核心的经世致用思想。明王朝的灭亡、清初统治者的执政风格、明末清初的士习风气对颜元学术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颜元生当斯世,熏炙期间,故有此学。  相似文献   

14.
试从王国维的治学方法、个人努力、家传绝学、义结学友、身逢变世等方面,简要分析王国维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从王国维治学方法的独特性,进而说明他的成就与其笃志努力、深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也与当时混乱时代新材料的发现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以“特立独行、一代直声”饮誉后世,在学术思想上,他自认思想的根本是儒家和佛家,从他为什么会信佛和他对印度佛学研究的贡献及对于儒佛异同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梁漱溟佛学思想不只是他终身服膺的一种思想学说,也是他一生践履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1923年因北大教授潭熙鸿续弦事件引发了《晨报副刊》上关于爱情问题的广泛讨论,由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编辑孙伏园的运作.不仅使得这一事件成为窥视五四前后两代人婚恋观的极佳途径,更促使张竞生毅然将学术方向由哲学转为性学研究,并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展广泛的风俗调查和个人性史的搜集工作。张竟生从学术方向到学术方法的转向都受益于中国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其性学研究的失败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大众传媒诞生初期的幼稚与不规范。  相似文献   

17.
张舜徽先生治学气象弘阔,力倡会通之学,慨然将推广郑樵会通之志,继承《通志》之业引以为己任.本文浅析其于郑樵会通思想之推崇,借见此于先生治学之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科举观是矛盾的,他一生都在调和这一矛盾。文章对他的学术论著及教育思想剖析后认为,其矛盾科举观产生的原因是:因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考场的舞弊而反对;因儒学的影响和科举为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而支持。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虽“生乾嘉极盛时代”却被埋没了120年,文章分析了个中原因:(1)与当时“汉学家”在治学方法观念上的分歧;(2)学术界“求同于己而非欲取济于人”的学术风气;(3)自身性格因素。总之,章学诚没有“用其学术之学术”的技巧,即使是在盛世也只能沉寂无声。章学诚的遭遇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相似文献   

20.
史蒂芬.威塔塞克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也是格拉茨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其对心理学的卓越功绩被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通过对形质心理学产生背景以及威塔塞克生平与贡献的介绍,从形质与意动的关系、具体形质观两个方面详细考证并反思了威塔塞克的心理学思想。从中可以发现,威塔塞克的心理学思想既与布伦塔诺、迈农在学术体系上一脉相承,又对其作出了拓展、深化与创新,因此有必要恢复其在心理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