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而第一课时也的确头绪繁多,牵涉到导入、字词教学及初读课文等环节。怎样让第一课时教有实效呢,我的经验是必须做到简中求实,简中觅效。第一是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让学生学起来目的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而第一课时也的确头绪繁多,牵涉到导入、字词教学及初读课文等环节。怎样让第一课时教有实效呢,我的经验是必须做到简中求实,简中觅效。第一是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  相似文献   

3.
第一课时,"索然寡味无嚼头"。在老师们的眼中,第一课时乏味无趣,无非是读读课文,扫扫字词障碍,似乎不用备课,闭着眼睛也能上完。第一课显得那么无足轻重,第一课时至于被遗忘的角落。近日,我听了六节课,都是第一课时,都是四年级的《珍珠鸟》。反思这6堂第一课时,我认为第一教时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就第一教时存在的误区与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心琳 《贵州教育》2010,(17):35-3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进到今天,老师们越发感慨:这书是越教越困惑!尤其到了中段,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还好定位:精读课文、品读课文似乎还有事可做,可第一课时究竟该做些什么呢?一整节课都只讲生字吗?显然不科学。于是,我们清楚地发现:很多公开课、研讨课、竞赛课,第一课时几乎无人问津!那么,第一课时是否重要?究竟该如何上好中段的第一课时呢?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区级赛课,内容是四年级上册《九色鹿》的第一课时。代表学校参赛,我心里没底:刚刚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上有点开窍,在忐忑中接受了任务,谁知参赛的是第一课时。这第一课时到底该怎么上呢?赛课时,我重点关注到每个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牢固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并点拨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学习九色鹿的外形。课上完了,自认为扎实的字词教  相似文献   

6.
今年四月份,我们有幸观摩了“全国课改试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试验教科书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本来让人欣喜的是,大赛组委会发给的教案汇编告诉我们,会有许多老师上第一课时。然而,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第一课时教学还是太“胖”了。有许多听课的老师有这样的疑惑:这样上下来,第二课时做什么呢?作业?拓展?写生字?没有听到一节真正让学生在第一课时里读通读顺课文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初读也精彩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也就是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只有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那怎样才能让第一课时教学上出实效,上出精彩呢?我觉得应紧紧抓住一个“实”字.  相似文献   

8.
肖莉 《小学语文》2012,(7):51-54
中年级的精读课文,一般都是两课时来完成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两课时分别应该做什么,很多老师并不很明白,而是跟着感觉走,跟着人家走。致使一些第一课时的课教学效率低。第二课时又变成了理性的分析与讲解,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人文色彩的开掘。有些老师干脆把一篇课文一分为二,第一课时学一部分,第二课时再学剩下的部分,其理由是因为课文太长,一课时讲不完。  相似文献   

9.
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阅读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教学,很少有人单独上第一课时。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一是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分分段落、写写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扫除障碍,课堂教学很难"出彩";二是有的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头绪繁多,涉及到导入、字词教学、划分段落、整体感知课文等环节,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模式容易僵化,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如何安排好第一课时?针对此问题,本期刊发了一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从教以来,总是有一个教学上的难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如何让第一课时上得既有情趣又有新意棚5怎样的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我认为第一课时必须要抓好字词教学,强化初读效果。在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为精读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让这些内容落到实处,第一课时必须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课时"通常指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第一堂课教学。它往往面对的是枯燥的字词识记、重复的朗读、课文梗概的理解,因而曾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但随着教师教学创新意识的加强,很多老师开始尝试各式各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践,我发现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堂确实不好拿捏,为了求新、求变、求亮点,往往让第一课时太过早熟。其主要表现如下——一、蜻蜓点水,过快了"蜻蜓点水式"的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揭题导入,快  相似文献   

12.
李健 《中学文科》2007,(4):25-25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短课文在教学上比较容易掌握,它们大多能在规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往往不太精细,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是从全文教学的角度,用讲析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摆脱这种陈旧、费时、低效的教学方式,我尝试着在“细”处上下功夫,尽量教得细一点,教得深一点,教得多一点,教得实在一些,让教学角度奇美一些,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收获多一些。下面是我对课文《往事依依》的细化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听课、看课是学习。但也成了第三只眼睛,旁观者清嘛。因经常听课、看课,放眼现今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评优课等。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教学,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即使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原来,很多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就学学生字、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没什么好上的。第一课时无形中成了单纯的识字教学。没彩头!也有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教师主动拿第一课时教学来对外展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主题式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是质疑,一会儿又是简单或无明确目的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也不够突出。(2)越位式的教学。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应该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生硬地放到第一课时来上,学生缺乏对课文的理解,一片茫然,结果只能跟着老师走,缺乏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曾立珍 《教师》2012,(16):68-68
一、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平时我们外出听课总会发现教师上的展示课课时模糊不清。说是第一课时,它又没有进行字词的学习、读通课文、写字等。说是第二课时,然而学生对文本的接触又像是刚刚开始而已,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却看到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教师小结,看到了第二课时目标。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这样教,第二课时又该如何教?如果平时我们不这样教,为什么展示课又这样作秀?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老师们在讲读课文第二课时前,都会进行复习,目的是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好铺垫。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复习环节,大多是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复述一遍。例如,以前我教学《童年的发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第二课时的“温故”环节,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教,却常常让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细细品读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十分关注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却被认为是"工兵"干的活,有的教师即使为之,也是蜻蜓点水。而薛法根老师却用《燕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课)的教学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把第一课时上扎实,也能把第一课时上扎实!一、扎实地教学基础知识片段一师: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出示第一组词语),谁会读?(生读:微风掠过稻子翼翅荡漾)  相似文献   

19.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出版的《教案》及一些教师用书,将本课教学时间定为1课时,但我不能,我的学生不能。用这么少的时间来学习这么一篇极有文化内涵的课文.顶多算是教过了一学期24篇课文中的一篇.学生是无法“浸润”其中的。我将时间定为2课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