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的大文豪。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小说享誉全世界。至于如何读书,他也有个性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方法。一、善于总结和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并加  相似文献   

2.
蒋光宇 《课外阅读》2010,(12):34-35
在非洲国家马拉维北部的一个小村落,有一个17岁的青年——黎格逊&#183;凯伊拉。他品学兼优,很爱读书,尤其爱看名人传记。当他看了《林肯传》之后深受感动,决心要做一个有益于自己国家和人民的人。  相似文献   

3.
有许多人提倡读名著,我认为名著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或者说,并不适合每个年龄段的人。读书还是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加西亚·马尔克斯与门多萨有一段对话谈到阅读:“人们再次阅读某一位作家作品的惟一原因是喜欢他。所以我喜欢康拉德和圣埃克·苏佩  相似文献   

4.
千年雨     
他终于恢复了记忆,知道自己确实还活着,但死亡正在附近徘徊。周围连绵无际的荒漠、尘土使他一下子回忆起整个过程。 他叫克莱德·安德尔斯,是第七人造卫星城的太空探险家。仿佛就在刚才,他在阿尔发·阿莱夫星上着陆,进行一次两小时的考察。这是一颗从未被人类考察过的行星。  相似文献   

5.
191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威廉·亨利·布拉格,青年时在威廉皇家学院求学。 这里读书的人大多是富有人家的子弟,可布拉格衣衫褴褛,拖着一双比他的脚大得多的破旧大皮鞋。那些富家子弟见他这套装束,不仅讥讽他,而且栽诬他这双破皮鞋是偷来的。一天,老学监把他  相似文献   

6.
让·菲力浦先生是一位法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这位有着土耳血统的法国人热情、开朗。中国话说得棒极了。面对面地与他侃大山,听他那浑厚的男中音讲一口道地的普通话,引用许多成语,还不时故意幽默地称自己:“俺们,俺们”的,你简直会忘记他是高鼻子篮眼睛的老外。菲力浦先生曾在70年代留学中国语言学院和辽宁大学,自称为正宗的“工农兵学员”.他那美丽温柔的妻子是意大利人,当时他俩就是在北京读书时  相似文献   

7.
英国沃里克大学社会学系的安德鲁·帕克博士和他的合作者、斯塔福德郡大学的卡什莫尔,在题为《一个大卫·贝克汉姆:名人,男人,踢球人》的论文中认为,贝克汉姆是新式丈夫、新式男人、父亲,以及旧工业时期老式男人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8.
Rip Rocklea布兰妮从100,000英尺高的悬崖上摔了下去?摔下去的还有超级男孩组合、卓别林、秀兰·邓波尔?有的人可高兴啦:这些名人不死,他们永远只能生活在其阴影之下! 是谁干的?当然是恐怖大亨本·拉登!凡有搞不定的事,就怪他! 谁出的钱?当然是比尔·盖茨!钱是万恶之源——他有钱,他不出钱谁埋单?  相似文献   

9.
名人传记是对名人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等进行介绍和叙述的文学作品,它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写作意图在于用名人的精神品质激励读者,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近几年来,名人传记的阅读理解出现在试题中,充分地体现了当今语文考试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的特点,这一类文章的阅读也可能会成为语文教学和考试的新视点。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样一篇名人传记的阅读理解题:贝多芬的童年罗曼·罗兰鲁特维克·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篷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弗拉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钱泳在《履园丛话·读万卷书》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名言。那么如何读书呢?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王将的身也及其所处的时代王符是东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安定郡临泾县(今甘肃镇原县南)人,字节信。他的生卒年月《后汉书·本传》未祥。但依和他友善的马融、张衡、皇甫规等人的生卒年月来推断,他的一生大抵不出东汉和、安、顺,桓等四帝时期。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曰:“《潜夫论》十卷,汉王符撰,四库全书著录,隋志,新旧唐志、崇文目、读书志、通考、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孩子缺乏读书爱好的年代里,你是如何激发孩子的读书欲望的?根据一九八零年加利福尼亚州对六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有七成的孩子他们难得以读书为乐,而同样有七成的孩子则说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多达四小时,甚至更多。如何帮助孩子感受到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快乐和神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儿童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莫里斯·桑达克,以及青年文学作家朱蒂·布卢姆和专门研究如何促使孩子读书的权威人士吉姆·切里斯。漫画书《花生》的创作者查尔斯·舒尔茨认为,只要孩子们肯读书,至于谈什么书并不重要,舒尔茨自己小时候就喜欢看连环漫画,尤其喜欢看《巴克·罗杰斯》和《大力水手》。但那时候老师们并不喜欢孩子们看这类书。  相似文献   

14.
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揭示了美国20世纪人们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失败.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于上流社会,但进入上流社会后,他反而更加痛苦、精神更空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这是杰克·伦敦思想的真实写照,他以同样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见,马丁的人生悲剧也是杰克·伦敦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5.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罗曼·罗兰快乐提示:4月2日快到了,《小学生导刊》“小读者节”蹦蹦跳跳地向我们走来。阅读是快乐的。每打开一本书,就像踏上一次美妙的旅程。读书中点点滴滴的发现,就像旅途中目不暇接的美景,带给我们不断的惊喜。读书启发灵感19世纪中叶,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书中描写三位冒险家乘坐一枚速度达到11千米/秒的空心炮弹,飞行4天到月球探险的故事。1903年,被誉为“宇宙航行之父”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  相似文献   

16.
文森特·凡高是19世纪荷兰杰出的油画家,是美术史上一颗奇特的星,也是近年来全球最惹人瞩目的画家。他的油画《鸢尾花》以数千万美元的巨额创造了全人类自古以来绘画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文森特·凡高早年曾热衷于宗教,毕生穷困,在世时默默无闻,生前仅卖出过一幅画且不过寥寥数百法朗,患精神病竟至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文森特·凡高于1853年3月3O日出生在荷兰曾德传,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亲泰奥多勒斯·凡高是教区的牧师。其母安娜·科妮莉娜·卡本斯特和父亲是“很有教养的一对好人”。文森特·凡高的好几个叔叔都是欧洲颇有名声…  相似文献   

17.
让孩子早日成长,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也符合社会的要求。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了由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几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它们一下子成了畅销书。这几本书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俗物与天才》、《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卡尔·威特的教育》写的是19世纪初一个叫卡尔·威特的小孩。他小时候被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认为是弱智,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他14岁就进入大学读书,并最终成为博士和大学教授。《俗物与天才》写的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塞德兹博士的儿子小塞德兹。他在其父所采用的卡尔·威特式早…  相似文献   

18.
名家谈阅读     
读书的乐趣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读好书是一种乐趣,是一封体验各种人生、经历的邀请信;是一种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是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是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对我来说,三日不读书,则头脑麻木。有人不解: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那是他不能体会读书带来的巨大乐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圣伊德罗牧马场的主人蒙地·罗伯茨,少年时代跟随父亲住在牧马场。父亲是位巡回驯马师,终年训练马匹,到处奔波,这使蒙地·罗伯茨的学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当蒙地·罗伯茨读中学时,一天,父亲要他说说长大后想当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蒙地·罗伯茨经过两天的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全面而详尽地描绘了他的人生目标——拥有自己的牧场。他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品特被评论界誉为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作品中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是经他改编的电影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哈罗德·品特是一个犹太裁缝的儿子。二战后,12岁的哈罗德·品特进入伦敦HaCkney区的语文小学学习,在那里他接触了戏剧表演,在学校舞台上扮演了麦克白和罗密欧等角色。这段童年的经历让他立志要献身戏剧事业。他常常幻想自己成为萧伯纳那样优秀的剧作家,一有空闲就读书和练习写作剧本,弄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哈罗德·品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