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2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政府新闻学与中国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海内外政界、学界、新闻界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政府新闻学:理论创新与探索"、"中国国际传媒环境与趋势"和"国家传播能力建设与国家形象战略"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致信祝贺.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朱庆葆在致辞中说,提高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有效抓手,对建设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和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政府行为 对政府行为的解释=政府形象传播"这一框架,优化与完善政府形象,一是政府通过调整和修正自身行为,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和绩效,进一步加固、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已有的良好形象;二是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大众传媒,强化对社会公众的有效信息传播,加强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在公众中建构符合客观实际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战略目标,表明我国将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随着公众对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给政府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树立、维护、保持各级政府的良好形象,已经成为政府新闻传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政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既要提升政府新闻传播的效果,更要提升政府新闻传播形象,这不仅  相似文献   

4.
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市永隆大酒店厨师涂远高非正常死亡,引发了一起群体性公共危机,这一危机被外界称为"石首事件".这场震惊全国的群体性事件,主要由于当地政府没有及时向群众说明真相、消除误解所致.政府危机传播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以"石首事件"为例,探讨新形势下政府危机传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徐剑 《传媒》2009,(2):28-29
2003年12月10~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政府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政府新闻学与中国国际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大举行.来自海内外政界、学界、新闻界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总编(台长)和官员通过主题演讲、专题报告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就政府新闻学这一理论创新探索展开讨论,就北京奥运中的国家传播建设实践和国际传媒报道等课题,进行回顾、反思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许磊 《传媒》2017,(22)
在公共政策传播中,政府和公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质的改变,因此公共政策传播全媒体模式的构建是短期内实现公共政策传播效能提升的重要方法.但渠道媒介无法以内生的力量进行改革,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做公共政策传播的"引路人"、媒介融合的"调控人"、公共政策传播的"督导人",切实转变公共政策传播观念,推动渠道媒介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并做好公共政策风险防控工作,推动公共政策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一、政府新闻学的学科属性是政治传播从理论形态上理解,所谓政府新闻学应该是相对于民间或社会新闻传播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新闻学(能否构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的"学"在此姑且不论)属于政治传播范畴.既然是政治传播,那就要体现政治传播的特质.政治传播区别于一般的文化传播、民间的新闻传播有自己的本质规定性:第一,政党和政府是传播的主体;第二,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第三,要有明晰的政治价值诉求;第四,要有合理的政治价值引导;第五,传播内容的意识形态性.就此而言,具有政治传播学科属性的政治新闻学虽然不能理解为完全意义上的宣传,却也不能够丢掉宣传的基本特质和其所带来的优势.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全面辩证地把握宣传与传播的关系,防止矫枉过正.其实,放眼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党政府的新闻传播,无论哪个政党或国家,都不可能淡化更不可能放弃其主体性、政治性、劝服性、灌输性和单向性而单纯注重所谓的"互动".许多重大的国内或国际政治活动表明,不同政党或国家通过新闻传播所承载的特有政治意图,以及与此相应的灌输性和强制性是新时期政治传播最为显著的特征.对此我们有经验可鉴,也有教训可取.  相似文献   

8.
田龙过 《传媒》2018,(12):91-93
"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基于国际关系共识,挖掘丝路历史记忆,在多元差异的价值体系中求同存异,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基础,也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依托"母题"和"原型"等世界性的话语形态、文化元素和叙事框架,搭建起价值传播的"共识"之基,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策略.有了这两个共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才能得到有机统一,才能伴随着"倡议"的落实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9.
国家领导人形象是政府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习近平排队买包子"相关传播活动是政府形象传播的一次全新尝试。基于此,从传播流的理论视角出发,以习近平排队买包子事件引发的信息传播活动为例,分析其信息流和影响流走向,探寻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金勇  崔玉娇  李正荣 《传媒》2016,(24):79-82
2013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培养一流的国际传播人才是当务之急.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语言能力薄弱、高端人才缺乏、因应环境不力等问题,因此一流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要坚持多管齐下、合力构建的原则.本文从外国语言功底、新闻传播业务、国际格局视野和文学底蕴积淀四个方面,提出"四轮驱动"打造一流国际传播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政协委员余熙在该市"两会"上提出市政府也应及时开通微博,加强与民众交流的建议。代市长唐良智回应表示,市政府将认真考虑。(2月15日《楚天都市报》3版)不管武汉市政府最终是否"认真考虑"这个建议,我觉得结果都不会乐观。这倒不是说政府在搪塞委员,而是基于"围脖"和政府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政府传播打开了新的空间,也对政府的网络传播能力提出了挑战。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传播政务信息、表达政府主张、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政府对网络传播的认识、适应与驾驭能力。就现有资料来看,"政府网络传播能力"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曹劲松先生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政府上网和"电子政府".从狭义和广义上阐述了"电子政府"的概念,"电子政府"的作用及影响、概念,"电子政府"是一个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机服务系统的集合.  相似文献   

14.
丁和根 《中国出版》2012,(23):13-17
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参与国际传播程度的加深,使得中国信息传播业需要进一步反思近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以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增进新的发展动力。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1],政府虽然并不直接采取国际竞争的行动,但它能提供企业竞争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政府可以通过外部成本的投入,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等,进而影响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等其他几个基本要素。换言之,政府行为是传播国家竞争力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变量,这主要由于它是为信息传播国际竞争提供制度支撑的  相似文献   

15.
政府对外传播的两种表现形态就是政府(外交)行为和解释政府(外交)行为.即政府对外传播,既是一种政府行为,又是一种传播行为.政府对外传播形成的舆论是多元的,但影响政府对外传播效果的不外乎有两种正向国际舆论和负向国际舆论.前者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后者阻碍国家利益的实现.消解、稀释、扭转国际负向舆论,也是政府对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于钦密 《传媒》2017,(24):70-71
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连接中外、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宏伟构想,承载了一众国家繁荣昌盛的梦想.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一带一路"纪录片充分彰显了这一时代主题,并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载体、文艺形式和传播媒介,逐步形成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传播.同时,纪录片内涵丰厚、生动形象、诉求鲜明等优势,能够吸引全球受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可以说,"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强化国际话语权、弘扬民族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筑牢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五位一体'的行动框架,让气候传播真正成为社会共识全民行动",这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18日闭幕的"绿色发展与气候传播"研讨会上表达的观点.他说,自在"2013年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我们提出要"让气候传播真正形成气候"以来,如今气候传播在我国已逐渐形成气候,今后我们将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论述政府对外传播中的国际NGO力量的基础上,就西方国家借NCO对发展中国家渗透进行了深入考察.西方利用NGO对外渗透,为消除被援助国政府和民众对西方政府直接援助的反感,他们更擅长通过首先资助西方NGO,然后再透过西方NGO,间接资助发展中国家NGO来实现对外渗透.其启示有二:一,对国家(或政府)对外传播主体的认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NGO)同样重要.西方非政府组织或配合政府的行为,为政府拉高声势;或补充、代替政府去完成政府不便出面或难以完成的使命.二,如何借助国际NGO力量,首先应认识其两个两面性,旨在将其积极影响发挥到最大,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  相似文献   

19.
政府传播与制造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府行为”与“解释政府行为”两个方面讨论了“制造认同”之于政府传播的价值与内在联系.认同的生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心理过程.发生于互动主体间的认同主要体现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政府作为制造公众对其集体认同的主体,无论对内或对外,都有必要了解公众现有的价值取向,理解其心理渴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之相符合的相应作为,努力成为公众的心 里寄托和信赖对象,真正实现公众高认同度的产生.无论面对国内民众还是国际社会,政府传播归根结底是政府执政理念、价值观的传播,只有通过努力获取国内外社会对于政府的认同,营造其对政府作为的同意,才能有助于政府施政与外交的有效进行.基于此,制造认同必然成为政府传播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曹劲松 《青年记者》2010,(13):36-38
政府形象传播是政府传播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各类传播活动的目的所在,体现了政府传播的基本诉求。政府形象传播作为一种渗透到各种传播活动中的内在诉求,除了在各种传播活动中予以充分表达和体现外,还可以通过专门的形象传播设计、策划,加以组织实施和舆论主导,以良好的政府媒体形象影响公众认知。认真分析政府形象传播过程的诸要素,强化这一过程中的政府责任,有助于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选择和运用传播路径,不断优化为媒体和公众服务的工作机制,赢得自身形象传播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