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信录》,清代乾嘉年间河北大名崔述撰。这部我国疑古主义史学的集大成之作有其独到的编纂体例;它的刊刻发行,则从一个侧面反射出时代的特点。《考信录》发凡起例不同一般,它处处体现了崔述的学术思想。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1.在学术上,崔述深受其父崔元森的影响,形成了经、传有别的明确观念。他说:“先君教人治经,不使先观传注,必先取经文熟读潜玩以求圣人之意。俟稍稍能解,然后读传注以证之。”①“先君谓读注当连经文,固也;读经则不可以连注读。读经文而连注读之,则经之文义为注所间隔,而章法不明,脉络次第多忽而不之觉,故必令别读也。”②崔述幼承庭训,自小便养成了经、传是两回事的明确思想,所以他在作《考信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经和传注分开。他说:“传虽美,不可合于经;记虽美,  相似文献   

2.
“属辞比事”是《春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期,学者们对“属辞比事”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宋代以来,“属辞比事”四个字变得复杂迷离起来。反对以书法义例说经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属辞比事”就是通过比观《春秋》所记之事,在对事实的把握中明大义;有的主张对《春秋》所记之辞与事,以“礼”为据明褒贬;有的认为“属辞比事”就是分析与综合的理解方法。而主张以书法义例解经的学者,或认为“属辞比事”是一种探明事实以求大义的方法,或认为是一种阐明《春秋》书法的方法。在书法与史法之间采取调和态度的学者认为,“属辞比事”首在阐明《春秋》书法,但并不专就文字上立褒贬,而是在此基础上推考事迹,明嫌疑是非。  相似文献   

3.
《尚书·无逸》载"高宗亮阴,三年不言"事,其中"亮阴"之义,在学术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对"亮阴"之训释,或从文字训诂而达经义,或并举训诂义和史料训释经文。他们的文字训诂皆通且文从字顺,然而释义则大异。究其原因,就在于前贤解释经文所征引的史料皆缺乏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定位。所以,前贤所出之说仅为可能成立的结论。在没有确凿史料可以解释"亮阴"之义的情况下,司马迁存而不议且传之以疑,确可为卓然之见。司马迁疑则传疑思想的形成,取决于他作为一位杰出史学家所具有的史学思想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史家思想的自由和建立在求真基础之上的自律。  相似文献   

4.
五服制度自周代形成以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古今不少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丧服》经文的编排之义和传文的阐释之义来看,二者在对待"亲亲"与"尊尊"两大服制原则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礼制变化的印记,体现了《丧服》经文、传文的编撰者在服制观念上存在着一种缓慢而又明确的变化过程,即随着君主集权制逐渐受到认同,"尊尊"原则逐渐超越了"亲亲"原则,这样丧服内在的宗法背景逐渐内隐,而外在的君臣尊卑大义则逐渐外显。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以文字学见长,但是他的经学也同样有一定的造诣.一方面段玉裁通过文字学校勘经文或利用文字学解经,另一方面儒家经典也成为了段玉裁重要的训诂学工具.通过分析段玉裁的论述,可以看出他的文字学与经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两者共同体现了段氏的治经之道和文字之理.  相似文献   

6.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孟子所说的一句话.其本意是说,人们应当把那丧失了的具有"良知良能"和善性的"心"找回来,这样才能使心扩而充之,得到培养和发展.他的这种观点,很明显是唯心主义的.但我们认为,如果扬弃其唯心主义色彩的一面,而取其合理的内核,则可以把"放心"理解为:一是注意的分散;一是注意的分心."求放心"就是要求集中注意,克服分散,防止分心.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散和分心呢?先说分心.分心是注意不集中的表现,它是由于某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使人  相似文献   

7.
经与解经文体是与私家著述相伴而生的,先秦诸子中的解经文体目前仅见经解、经说二种。经解体可能是师徒授受的讲义或记录,经与解应非一人一时之作;经说体之"说"是作者为使经文浅显易晓,与"经"同时所作,这在诸子时代成为一种常见的著述方式。学界对近出简帛《五行》经和解经两部分文体的命名或有不妥,其经文部分是一种可称为"前解经体"的文体,解经部分则应循先秦诸子之通例,名为"经解体",而非当今学界通常所说的"经说体"。  相似文献   

8.
《史记·殷本纪》引录《尚书·高宗肜日》,并采经传异说和百家杂语对经文作了解释。司马迁博采众说有明确的原则,即符合史实者则用之。司马迁的解释亦存不足之处,经文“高宗肜日”意为祖庚肜祭武丁,司马迁误作武丁肜祭成汤;“典祀无丰于尼”,意为典祀无丰于祢庙(武丁庙),司马迁作常祀无礼于弃道,其意思尚不甚清楚。考辨司马迁解释的史料依据,并分析历代学者训释此两句经文的争议,可以认为只有依据甲骨卜辞和文献两重证据才能对经文作出确切可信的解释。司马迁的解释有不足之处,是受到当时文献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黄侃与经书     
黄侃先生不但小学成就卓著。经学造诣也很深。他从小就读经书,长大后更是孜孜不倦,经文、注文烂熟于心,这是他治经的扎实基础。《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一书凝聚了他一生治经的心血,他用各种符号以及文字笺识在书中,体现出他对经文的独到见解。有些符号意思较明朗,有的尚待进一步推求,以明其体例。本文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黄侃治经态度朴实,尊信教训,不以虐古为荣,值得我们效法。  相似文献   

10.
[题解]《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是讲“修身”的途径和目的。“经文”大概是孔子的言论,由他的门生曾参(公元前505——426年 字子舆,又称曾子)口述;“传文”则是曾参的见解,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者”,是“初学入德之门”。  相似文献   

11.
《尚书·周书》及《诗经》中经常出现类似"天棐忱(谌)"的语句,前辈学者大多认为"棐"是"匪"的假借,而"忱(谌)"的意思则为"信",因此"天棐忱"的意思就是天不可信。按从"甚"、从"冘"之字常有"极"、"盛"之义,还有"因超出一定限度从而导致过度"之义;故"谌"、"忱"二字皆有"因过度相信从而导致迷信"的意思,则所谓"天棐忱"可以理解为天不可迷信。同时,周人还将对天的不可迷信与天命所归乃在民心结合在一起,二者共同构成周人天命观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韩愈是一个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享有盛名的人物,长期以来,对他的评价分歧很多,褒贬不一。例如在他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这个问题上,褒之者只谈及他的某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文和他为政其间所做出的一些利民之事,肯定其同情人民的一面,而不去提及他在此问题上消极的一面;贬之者则对他优民的一面视而不见,认为他“是大地主利益的维护者,他对大地主残酷剥削人民的现实,可能会熟视无睹,也可能有意地把它隐藏起来。”更有甚者,则仅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老子》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认为历代注释家多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述的是治国之道,但在注释和理解中存在着疑义和偏差。指出在"治大国"和"烹小鲜"之关系上存在着"异质同构"的三重解释。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廉耻(清)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平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  相似文献   

15.
从《汉书·艺文志》称《诗》,看《诗》在西汉的传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洲明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5):45-48,65
《汉书·艺文志》对《三家诗》和《毛诗》均有著录.通过对《三家诗》著录的考察,认为“故”和“传”分别为汉人不同的解《诗》经文的方式.又联系汉代人和清代人对“故”和“传”的解释,认为“故(故训)”是对《诗》经文属于文辞方面的解释;而“传”则是对《诗》经文属于内容方面的解释.就《毛诗》系统说,今所谓《毛传》,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故(故训)”;今所谓《毛序》,恰恰是汉人讲的《毛诗》的“传”.以此出发,揭示出西汉《诗》(特别是《毛诗》)传本的状况,并对纷争不休的《毛诗序》形成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16.
可信与可爱     
正王国维是学贯中西的学术泰斗,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门类,无论诗词、戏剧,还是甲骨文、《红楼梦》等均有开创性研究,具有独到的造诣。他对西方哲学作了深入的探究,受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影响很大。王国维有这样一段话:"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正纬》中提出了对纬书的见解,认为纬书"经正纬奇,倍擿千里"。在他眼里,经书的正确性不用质疑,纬书错误之处就是离题千里。"有命自天"一句,表明刘勰认为纬书的作者既不是承天命而传天训,又假借圣人名混淆经传事实。刘勰对于纬书的理解出自已有的前见,这种理解只是为了为其《文心》所用,故而必然产生误解和偏见,本文试图从阐释学角度来观照刘勰这一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变文是在讲经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脱离了讲经文引用佛经的拘束,就佛经中某一故事性强的段落铺演开去,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纯粹讲中国故事的变文。文章主要从二者在体裁上的诸多共同性来论证这一问题:如它原题都可以称"经",有些变文保留着讲经文说押座、说庄严、释经题、说解座等形式,有些讲经文也有配图画的痕迹。而因缘在形式上同变文极为相近,内容上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讲经",说明它们之间在体制上的不可分离性。  相似文献   

19.
《书传会选》承《书集传》强调“治道”即君臣修德,同时从慎刑和厚民两方面对“治法”亦有所发挥,此相因于刘三吾等官员型学者之身份,以及元末明初由乱渐趋于治的社会环境.然洪武朝之政治生态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又决定了《会选》论“治道”和“治法”颇为隐讳,多牵引经文以掩而论之.  相似文献   

20.
刘敞是北宋中期经学思想变革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春秋权衡》卷十四至十七,主要为批驳《毂梁传》的谬误。刘敞在对《毂梁传》进行驳斥的同时,亦凸显其春秋毂梁学思想:他认为《春秋》不仅为一部史书,而且具有拨乱反正、垂教后世的功能。而《毂梁传》则曲解《春秋》经义,隐晦《春秋》所载史实,并以日月例肆意妄解圣人之旨。这些都体现了刘敞表面疑古惑经,实则尊经崇道,以义理解经,不拘传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