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全书总目》录明代修撰的江西郡县志数种,所纂提要颇有疏误。取嘉靖《广信府志》、万历《饶州府志》、天启《赣州府志》、崇桢《清江县志》四书提要录中涉及有关修撰人、成书情况以及诸郡县志乘修纂源流等方面的疏漏舛误,略作补苴辨订。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角色定位不清晰,师资培训内容陈旧,缺少综合协调的师资培训规划与管理体制,以及缺乏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合格“双师型”培训教师等。为此,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机制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自然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的欲望、好斗性以及人的情绪等等。欲望、好斗性和情绪等人类非理性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然而它们又通过具体变化着的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结合或冲突,从而形成为人类的活动。修氏以人性说为基础建构自已的历史观。他揭示了客观历史自身存在的理性:历史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表现其发展的理路。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历史的本质就是人性。历史理性与自然理性无关,与道德理性背离。修氏的历史观反映了希罗多德之后古希腊史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对古希腊史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5.
《尚书·无逸》载"高宗亮阴,三年不言"事,其中"亮阴"之义,在学术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对"亮阴"之训释,或从文字训诂而达经义,或并举训诂义和史料训释经文。他们的文字训诂皆通且文从字顺,然而释义则大异。究其原因,就在于前贤解释经文所征引的史料皆缺乏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定位。所以,前贤所出之说仅为可能成立的结论。在没有确凿史料可以解释"亮阴"之义的情况下,司马迁存而不议且传之以疑,确可为卓然之见。司马迁疑则传疑思想的形成,取决于他作为一位杰出史学家所具有的史学思想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史家思想的自由和建立在求真基础之上的自律。  相似文献   
6.
论司马迁和波利比乌的历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和波利比乌历史思想中最重要的 ,而且能作出相对应比较研究的内容 ,主要在对天人关系和历史进程的认识两大方面。司马迁和波利比乌对天人之间的关系 ,都表述了深刻的见解 ,以为天是源于人们为谋求自身利益的行动和欲望之中 ,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居于人的意志之上而必然出现的历史趋势。司马迁叙史 ,注意从变化中考察历史的进程。他把中华民族 2 0 0 0余年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 ,从历史人物的活动、联系及其变化中显示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 ,以及下一历史阶段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历史纵向发展之“通” (连续性 )和“变” (各历史阶段不同特点 )与横向空间历史人物活动之间的关系。波利比乌则以公元前 2 2 0年为界划分地中海世界的历史为两个阶段 ,从广阔的横向空间展示前 2 2 0年以后地中海诸国历史人物的活动。但他割裂了两个历史阶段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 ,而且又以罗马必定征服地中海世界这一基点来推定横向空间全部历史内容的联系 ,表现出从静止不变的基点认识历史进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静  易宁 《教师》2010,(21):112-113
作为网上教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网上作业管理系统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作业管理环境.实现个别化和自动化的作业管理。该系统能够实现作业的布置、提交、批阅、统计等,是改革传统作业管理形式和实现作业智能化管理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自然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的欲望、好斗性以及人的情绪等等。欲望、好斗性和情绪等人类非理性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然而它们又通过具体变化着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结合或冲突,从而形成为人类的活动。修氏以人性说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他揭示了客观历史自身存在的理性:历史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表现其发展的理路。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史记·殷本纪》引录《尚书·高宗肜日》,并采经传异说和百家杂语对经文作了解释。司马迁博采众说有明确的原则,即符合史实者则用之。司马迁的解释亦存不足之处,经文“高宗肜日”意为祖庚肜祭武丁,司马迁误作武丁肜祭成汤;“典祀无丰于尼”,意为典祀无丰于祢庙(武丁庙),司马迁作常祀无礼于弃道,其意思尚不甚清楚。考辨司马迁解释的史料依据,并分析历代学者训释此两句经文的争议,可以认为只有依据甲骨卜辞和文献两重证据才能对经文作出确切可信的解释。司马迁的解释有不足之处,是受到当时文献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共存的大家庭,方言丰富多样,汉语方言更是复杂多变。汉语语音和英语语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异同点。本文从语言迁移理论着手,阐述了语言迁移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条件,并结合多年的英语语音教学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了汉语方言对英语辅音音素的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