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区别:①“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存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  相似文献   

2.
事物之间无条件地存在着联系,主要是指事物之间不论在什么条件下,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含义一是指联系的普遍性,即一事物的内部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二是指联系的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人们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客观地存在着联系。人们既不能因为高兴而凭空“创造”联系,又不能因讨厌而任意消灭事物…  相似文献   

3.
矛盾普遍性,一是指"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揭示了矛盾的客观性和绝对性.要解决这一理论问题,就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以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概括出矛盾普遍"存在"的内涵--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使学生明确,矛盾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无时不有任何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只有性质的差异、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有无问题.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离开矛盾,世界既不能存在,更不能发展.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矛盾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决不因为人们主观上否认它而消失,也不因人们任意想像、虚构而出现和存在.因而,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和无条件性.掌握矛盾普遍"存在"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矛盾,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解决矛盾的能力;要自觉地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两分法、两点论观察一切事物,反对一点论,在矛盾普遍性问题上划清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把对立统一规律坚持到底.  相似文献   

4.
田文 《中学教学参考》2014,(18):118-119
<正>一、创新发明是意识成为存在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同时又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意识。人的意识又不是被动的,它具有人类独有的能动性,恩格斯之所以赞美人的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就在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更突出的表现是将意识变为新的存在。昔日的长江出三峡后常发生洪水泛滥。据考证,从汉代到清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必然通过人的思想性格折射出来。社会上处处都是矛盾,没有矛盾,事物就不存在,就不会发展,就没有世界。“某物之所以是有生命的,只是因为它本身包含着矛盾……如果它不能在自身中包含矛盾,那么这个某物就不是活生生的统一体。”(列宁《哲学笔记》第一四七页),人的性格也必然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命。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说过:“小说需要人物,需要具有其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而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人的心理是十分混乱的。假使作家把一  相似文献   

6.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指出 :“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个主体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心意之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主观的事物 ;属于外界的客体 ,也即是物质一类的东西 ,我们叫做客观的事物。这样我们就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 ,任何一件事物都可归入这两类之一 ,不是主观的、精神的 ,就一定是客观的、物质的。”所以 ,从哲学上讲 ,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称的一个哲学范畴 ,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 ,是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 ,它表示在人类意识之外和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有时客观也…  相似文献   

7.
问题意识源于客观事物,成于对客观事物辩证的认识过程,是人对隐藏在事物偶然性中必然性的一种认识和测度,这种认识和测度,其实质是对事故“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问题意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关注的是事物发展中起定作用的根本性大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它的客观性,预测性和批判性等特点。中国具有浓厚的自省传统,但却缺问题意识,致使中国的文明缺乏创造活力,成为文明的遗址,而不是活着的创造,本文旨在对问题意识进行理性阐释,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培养问题意识,自觉地进行革新和创造。  相似文献   

8.
“需要”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共同特征,因为任何生物体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都依赖于对外部事物的摄取和交换,这样便客观地存在着一个需要及其满足的问题。在心理学家看来,“需要”是动力品质。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点而克其缺点,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升格导语]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另外的事物来写跟前的景物呢?德国表现主义者解释了这个秘密:“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人们所表现的“不是事实,而是精神”。我们写景状物也不应该仅仅照实物临摹,而应该通过联想与想象的手段合理地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借用一个现成的美术术语来概括这种方  相似文献   

11.
灵感是指人们头脑里突然出现新思想的顿悟现象。灵感思维是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灵感思维也称为直觉思维。历史灵感思维是指,未经逻辑推理就直接迅速地对历史事物作出理解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既不同于用概念、判断、推理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也不同于用典型形象、记忆表象把握事物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主要发生在潜意识,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交融碰撞的结果。人的显意识是浮面的、显现的和可控制的意识,而人的潜意识则是深沉的、潜在的、非控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的话题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生的自杀和杀人问题。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如此不尊重和珍惜崇高而伟大的生命?答案也许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生命是指人的存在和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其现实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础。西方人提出生命神圣论,指出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原则,没有生命,就无法谈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经常说美国人在战争中最怕死,喜欢投降,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所具有的生命意识。这对我们理解生命本身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生命意识就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和自觉。它包括生命的存在意识和生命的价值意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范畴与矛盾同一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是表征事物发展状态和关系特征的辩证法范畴,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不是绝对的同一,它以内在的差异和对立为前提,揭示和谐范畴的本质内涵,阐明和谐范畴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应有的位置,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哲学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田建国 《河南教育》2010,(10):59-59
当今世界格局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球化挑战。人类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对全球化谈虎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全球化既不是西方化,也不是资本主义化,而是一种客观的世界历史进程。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害怕不害怕、喜欢不喜欢,它都将影响中国以及世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同时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上两种说法是不是矛盾的呢?我们理解任何哲学观点,都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看待联系问题也应当如此。我们必须肯定…  相似文献   

16.
在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中,主体应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具有自然性,超脱性和内隐性,它决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因为,提高主体实践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是全面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需要,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原则和主体能动性原则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苏童 《现代语文》2004,(10):1-1
青春无罪,这句话的侧面意义是青春无辜。我想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机勃勃而杂乱无序的青春期,而人们在青春期喜欢迷恋上的事物往往也是不改客颜。它在你的心中永远保持着某种明丽如杏黄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教科书对意识本质的理解存在种种矛盾。其中最关键的意识内容的客观性需要反映论支持,而反映论的摹本-原本观念并没有现实根据。对意识本质的揭示只能依据意识自身的内部结构,不能借助意识与外在于它的事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1 在人们的思维中,存在不存在虚概念?如果存在,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其性质、功能又如何?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还很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有人认为,人们通常说的虚概念,作为一种具体的概念形式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是一种不能称为概念的错误观念。因为,人的认识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歪曲反映特定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就不是概念的认识,不能称之为概念;或者不反映特定事物,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虚幻的形式反映现实世界中某些事物的感觉材料,那就更谈不上概念的认识,也不能称之  相似文献   

20.
向往单纯     
单纯的事情是可爱的,单纯的人也是可爱的。太阳是单纯的,它日复一日地把自己的光芒毫不吝惜地洒向大地;田野是单纯的,它年复一年地生长着庄稼、花草、树木,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生活所需;大海是单纯的,它不会因任何人的意志而停止潮汐,不会因任何人的好恶而改变自己波澜壮阔的气势……单纯的事物总有它坚定不移的可贵品质,总有它不可亵渎的特殊魅力,总有它撼人心魄的神奇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