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以SSCI收录的高等教育评价领域期刊《高等教育评估与评价》为例,通过运用软件Citespace对其2011—2020年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知:英美澳的研究机构与作者具有较高影响力,形成了一些机构和国家群;研究热点集中于不同类别评价研究、评价模型设计研究以及评价质量的研究,前沿趋势聚焦于同伴反馈和自我效能感.对国内高等...  相似文献   

2.
运用可视化内容分析法,以"STEM教育"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搜索出的648篇论文进行了研究热点和所属学科领域分析,发现到目前为止,我国STEM教育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教学设计、跨学科整合、科学教育、核心素养等内容,具有视角多元化与应用普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低碳偏好能够促进消费者低碳消费,刺激企业低碳生产,有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为了把握当前消费者低碳偏好领域的研究状况,更好促进减排效果,对收录于中国知网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结论:一是消费者低碳偏好可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二是我国消费者低碳偏好研究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生产端、消费端以及政府端。三是我国消费者低碳偏好领域要加强低碳偏好形成机理分析和影响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园本课程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本文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在CNKI数据库中以“园本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提取2008~2017年近十年间的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绘制知识图谱。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其研究热点涵盖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解决策略的研究范式;研究主体以幼儿、幼儿教师、园长为主;研究地区集中于农村幼儿园;研究策略以课程资源开发为重点;研究内容以突出地区特色内容为主。未来研究趋势指向课程游戏化、本土资源和课程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STEM教育相关的195篇CSSCI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可视化地呈现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热点包括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研究、融入STEM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STEM跨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美国STEM教育研究及本土化发展等四个方面。未来需要拓宽研究领域,关注STEM在高职和高等教育等的应用;立足实践积极探索STEM与创客教育的“融合创新”;转变研究范式,从“思辨范式”向“实证研究”转换;完善评价机制,提升STEM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6.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将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主题中关于“双一流”建设和行业特色高校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以来,行业特色高校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概念内涵、发展战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关键词聚类图谱、时间线图谱与突现关键词图谱显示了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领导理念与管理方式已无法应对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在西方兴起的自我领导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且有效的发展路径。本研究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80-2016年国际学界关于自我领导研究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利用CiteSpaceV对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有关自我领导研究的文献进行主题词共现分析与可视化展现,同时结合文献内容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从而较准确地把握国际学界对自我领导的研究情况。国际上自我领导研究以欧美国家为主体,主要集中在企业经济学与心理学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对自我领导影响效果与影响因素的探讨、自我领导的跨文化研究、自我领导的行为与策略、自我领导力模型、自我领导力的测评方法。由原来侧重理论研究到近年来趋向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最近研究关注:自我领导的伦理研究,积极的工作绩效与自我领导的关系,动机、调节和效能与自我领导的差异,自我领导与学术认同、应对压力及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自我领导的干预方法等。对自我领导理论的跨文化适用性、领导方式与自我领导的关系研究也呈日益增长的趋势。未来研究应注重:自我领导影响机制的探索,跨文化适用性检验及本土化理论体系构建。完善自我领导理论体系应做到:注重情境因素对自我领导的影响,注重自内而外的理论构建;注重职业认同、组织认同及情绪智力对自我领导的影响效果;注重研究工具的修正与完善,注重自我领导各维度结构与其它变量的关系研究;注重自我领导跨文化差异的探索;注重自我领导的纵向评估与研究群体的扩展。  相似文献   

8.
认知神经科学是在综合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型学科。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自尊研究是在自我评价神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尊的神经机制展开研究和探索的。核磁共振技术(FMRI)研究的证据表明:自我评价的神经表征主要涉及脑区中的内侧前额叶及周边区域,认知评价和情感效价分别对应于大脑中不同的脑区。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评价能够诱发更大的P300成分,并且自尊对记忆和注意都会产生认知加工偏向。目前自尊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还存在研究方向较为单一、与临床应用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1998—2016年收录于CSSCI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揭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领域文献发表量较为稳定,发表机构集中于师范和综合类"211"院校,黄蓉生等教授在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热点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时政性。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作为培养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和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快速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热点.借助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篇名包含“研学旅行”或“研学实践”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绘制可视化图谱,梳理出研学旅行研究热点与演进脉络.结果显示:研究该领域学者及研究机构呈现出合作少、分散多的研究特征;研究内容呈现出逐渐深化、研究主题多元发展的趋势;研学旅行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价值内涵、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实践育人四个主题,并对未来研学旅行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两方面对内隐面孔再认的研究进行了回顾:(1)行为研究;(2)神经基础及其运行机制。该文指出,内隐面孔再认多集中在启动的研究上,并发现了面孔的重复启动和语义启动,但面孔熟悉性对二者的影响不同。面孔启动的产生与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描述了两种与面孔启动有关的效应:重复抑制和重复增强效应。并讨论了对内隐面孔再认影响较大的IAC模型。最后该文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更精确预测粮食价格的方法,引入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建立了一种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该模型自学习的特性对已获得粮食价格时间序列数据的波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现记忆性的学习,最终预测出未来价格.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价格问题上具有很高的精度;其方法不仅可行,而且适用性强,预测结果客观、合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文章结合实证研究,阐述了相关心理旋转的经典性研究、客体再认研究和动力表征研究,并从神经机制、性别差异、可塑性及失重条件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The development self‐regulation has been called a primary task of childhood. One system of self‐regulation, self‐monitoring, is indexed at the level of neural activity as early as preschool as the error‐related negativity (ERN). However, how context elicits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neural processes of self‐monitoring like the ERN is not well understood. Here,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and parenting were tested as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ERN development between ages 3 and 4 (N = 119). Results showed the expected increases in ERN between ages 3 and 4 only when both 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SES were high.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early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ural process supporting self‐regulation in young children.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新生SD大鼠脑室下区分离并培养神经干细胞.观察其生长、增殖及分化.方法:采取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采用原代贴壁及传代悬浮方法.培养获得细胞克隆.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神经干细胞.结果:从新生SD大鼠脑室下区分离的组织,经原代和传代培养均可形成细胞克隆.且具有增殖能力.原代和传代细胞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抗原呈阳性.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结论:用上述方法分离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以及很强的增殖能力.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对听觉障碍人群的认知机制及脑功能成像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探讨人脑在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对听觉障碍人群皮层可塑性研究的新进展 :(1)早期听觉剥夺对跨通道重组织的影响 ;(2 )晚期听觉剥夺对通道内重组织的影响 ;(3 )对脑内重组织产生机制的解释 ,包括跨通道重组织出现的时间与不同神经系统发展敏感期之间的关系 ,以及跨通道重组织的神经机制。这些研究为听觉障碍人群的康复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我面孔识别是个体对自己面孔的认知,它是个体自我发展的基础.自我面孔识别是自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种系发生、人类个体发展、神经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无损伤性的认知神经科学手段的运用更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了解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一般面孔识别、心理理论以及自我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将为深入了解自我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个新的探视"窗口".  相似文献   

18.
19.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way part‐time students cope with fitting in study on top of other demands on their time. To measure the deployment of coping mechanisms, an instrument was developed based on previous qualitative work. The earlier work had identified three coping mechanisms—sacrifice, support, and negotiation of arrangements—operating in four domains of the self—work, family, and social lives. A measure for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college was also developed. The combined measures were completed by a sample of 208 adult students enrolled in part‐time courses in an open university. Analysi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of coping mechanis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exhibit a strong sense of belonging if: they had negotiated with their family a time to study: they had established regular study routines; they reported high levels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y declared themselves high in personal self‐determination. In addition, high levels of sacrifice were reported, most notably within the domain of the self.  相似文献   

20.
The expression of the self through multimodal texts is a central theme in education. While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new technologies act as important mediator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s and subjectivity,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such mediation has been a neglected topic of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upon which speculation so far has been based and explores the methodologies that are best suited to investigating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xt, self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