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20年代初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他的学生克伯屈.卢梭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主张儿童中心论,倡导做中学;克伯屈则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设计教学法,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提出问题,然后设计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必须与个人经验相联系,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没有主导权.  相似文献   

2.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自然教育思想以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天性为基本原则,王守仁与卢梭在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均提出自然教育的主张,对传统教育忽视儿童天性的弊病进行深刻的批判。两者对教育史造成了不同影响,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的范式,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却成为西方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4.
重新认识活动、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中对活动、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的认识和重视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本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者杜威针对传统教育以学科、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生活和忽视儿童需要兴趣及心理发展等弊端,主张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关,以儿童的经验和活动为主设计课程。这种思想导致了20~50年代的大规模教育改革运动。但由于这种活动课程完全与  相似文献   

5.
一、"‘走向童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张产生的背景旧中国社会形态是漠视儿童的。作为一个封建国家,家长制的思想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君臣父子"的三纲五常把儿童权益排斥在外。中国的教育方针在很长时期也不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旧教育方针根本关注的只是一种社会愿景、社会期待。直到十七大才首次把"育人为本"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了对人的关注。再看中国的教育观念,社会普遍的意识形态是"师道尊严"。这固然是对教育的重视,是对教师的重视,但是师尊而生卑,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民主不平等的。大人世界的规定性常常钳制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的烂漫与天真被泯灭。世纪之交的新课程改革是纵观全球先进国家的教育而做出的深入思考与规划调整。它是基于人本思潮的改革,然而,在现实的土壤─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以来,艺术教育的冲突一直表现为工具论和本质论两大派别之间的冲突。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效果;主张顺应儿童自然本性发展。本质论强调科目中心,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在新时期,本质论与工具论的互相通融借鉴会更好地促进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是课程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威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整地确立起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他反对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  相似文献   

8.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如何才能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职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摆在广大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课程观与课程改革学校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的设计和改革,实际上是对人类文化成果、科学知识的一种选择。在教育史上,不同派别的课程观,对于课程的设计有着各自的价值取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课程观,以培养仕为教育目的,把礼与仁作为儒教的主要内容;古典的人文主义课程观主张课程从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以斯宾塞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课程观,以价值…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首次提出儿童中心课程。它的出现打破了束缚儿童的教育传统,主张教学、课程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兴趣、能力的培养。从此,课程理论呈现出新的进展。本文则试图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新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论课改的范式基础及其理念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批判范式和现象学—解释学范式是近现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三种课程范式,这些范式对我国历次的课程改革均有影响。我国的此次课改综合了各家学说,在理念上出现了比较大的突破,表现为:第一,将课程目标指向完整的人性发展和人格培养,突出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扭转“知识本位”的旧课程观,联系时代进步和儿童的生活世界;第三,弘扬儿童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对课程的主动生成、体验和感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与课程关系观;第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对话、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1.
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是继福禄倍尔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她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创办“儿童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她撰写幼儿教育著作,开办国际训练课程,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倡导“自然、和谐、人文”的教育潮流冲击下,现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掀起了“蒙氏课程热”。而冷静地、辩证地对其进行分析,才是科学运用先进教育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一、先进的课程理念及实施方法蒙台梭利站在当时旧儿童观的对立面,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  相似文献   

12.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在回顾整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中,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础模式和基础原理,并对情境课程进行了网络构建。回顾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历程,我的爱与儿童的情的交融,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内核。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  相似文献   

13.
兴趣课程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趣课程观是以儿童兴趣为取向、选择和组织课程教材的思想观点,它是西方近现代儿童中心理论和兴趣学说在课程领域中的反映和运用。其演进过程、编制原理和基本主张反映出课程、教学和教育理论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既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当前,如何在发展兴趣课程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兴趣课程论,是我国课程教学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绘本疗法对离异家庭儿童进行辅导,选取和情感困扰、父母离异有关的绘本内容,设计互动式的活动,让儿童表达、释放自己的情感,在团体中获得同感与支持。根据实施结果,提出绘本疗法课程未来研究的建议:课程实施前需要协助班主任了解离异家庭儿童,并对其作适当的辅导及转介;绘本疗法课程可再针对儿童深层情感加以辅导;发展以现有课程为基础的隐性情感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5.
教学研究范式是教学研究普遍拥有的教育哲学观与相应的教学研究主张的统一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尽管实施教学研究的主体不同、研究的内容不同,但教学研究大都体现着共同的教育哲学观,以适应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旧的一统化的教研范式与指令型课程范式相适应,都是高度垄断的社会体制和计划经济的派生物,忽视了“人”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在具体的教研主张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幼教普遍存在幼稚园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分离的现象。张宗麟坚持以"儿童中心"和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提出幼稚园课程社会化的思想。他主张用单元活动编制幼稚园课程,促进幼儿自然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习得与增长,以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国民。其幼稚园课程社会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是我国近代幼稚教育改革的重要经验积累,对当前学前课程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恽代英不但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还是颇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他短暂的年华中有十余年是在教育界度过的。他鲜明地提出了改革旧教育的主张,他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恽代英的这些见解和主张,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谢秀莲  丁洁 《甘肃教育》2014,(12):56-57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这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整体观的导向。整体性教育需要有整合课程的支持,整合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学科课程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重视课程内容的逻辑组织和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作为应对我国教育弊端的方略已初见成效,其一改传统教育以理论知识、书本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旧思路,一变为关注知识类型的整体性、多样化,再变为关注书本、课堂以外的"新"知识,三变为主张通过活动、交往的方式,依靠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知识。此种知识学习模式,在我国学校教育尤其基础教育中被大力推广。然而,正是这种在今日看来颇为先进的知识学习理念,早在我国先秦时期便可见踪迹。先秦道家老子的"不言之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知识学习理念在诸多层面上存有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宋元江 《小学生》2010,(12):69-70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它主张以学生动手实践为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