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论鲁迅美术介入的启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近代到现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尝试了各种启蒙的策略:引进格致器物之学,着眼于增人知;输入各种政治模式,着眼于佐人治;引入各种思想学说,着眼于启人思。这三种相继而起的启蒙策略,显示了由外而内的演进趋势。分析这三种启蒙策略,启蒙主体所预设的启蒙对象是占民众少数的知识分子群体。而更大多数的民众则属于启蒙者的盲点。早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已经注意到这一启蒙运动的误区,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的启蒙上。文学是鲁迅先生所首选的启蒙手段,同时本着“增人感”的启蒙思路,鲁迅先生认为:美术更适合于下层民众的启蒙。  相似文献   

2.
《呐喊》,《彷徨》时期的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启蒙,通过学形式表现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切体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而且记述了作深刻,复杂,痛苦的心灵历程,作品内容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因素,后是鲁迅作品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鲁迅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生存困境中重塑的人格,既有中国传统人的人格因素,又体现了极其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日本杰出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的重要观点、研究范式、学术特质进行了阐释,对竹内好鲁迅研究的得与失作了一定的评价。论文简述了“竹内鲁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后继学者为实现对“竹内鲁迅”的超越而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共和国七十年文学体系中,赵树理文学有着独特价值,是与启蒙派相异的文学系统,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优良因素。赵树理对中国乡村有着前瞻性的思考,完成了对启蒙话语的超越,形成了“乡村进化”式的文学乌托邦,在叙事上的重要表现为独一无二的乡村内部叙事视点的确立,达到了竹内好所说的对现代文学及古典文学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竹内好对鲁迅的历史反省为写作对象,对鲁迅的"失败"与日本的"成功"及鲁迅的毒性为视角进行反思,表现出竹内好对鲁迅的思想认识,以便使日本对自身文化反思,引领后人。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启蒙对象的认定大多界定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但我们从鲁迅的思想实际、创作实际来看,鲁迅启蒙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鲁迅是想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启蒙来引导广大的劳动人民自觉,从而实现人国的理想。鲁迅对启蒙对象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学界对鲁迅启蒙主义的质疑,笔者认为:鲁迅启蒙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让被启蒙者有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走向成熟状态;文学死亡不是因为启蒙主义的盛行,而是因为启蒙主义的衰落;底层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共存,仍有启蒙的必要;启蒙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在21世纪需要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8.
鲁迅研究奠定于中国革命时期,在1980年代形成了之后的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王富仁研究模式取代陈涌模式意味着中国启蒙主义在鲁迅研究界终结了革命文化对鲁迅的权威解释.启蒙主义使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概念来描述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回避了鲁迅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诸多研究课题.1980年代钱理群的鲁迅研究主要通过<野草>等文本呈现了鲁迅的心灵世界.对鲁迅的"中间物"思想的阐释构成了1980年代鲁迅研究历史的重要环节:鲁迅研究框架由启蒙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提出了启蒙主义无法包容的价值命题,汪晖、王晓明等研究者通过对鲁迅的阐释揭示了1980年代的认同危机,但现代主义的提问方式无法与鲁迅研究历史形成有力的对话,也无法结合中国社会变动与发展来讨论鲁迅的思想,最终现代主义以对鲁迅的否定和对价值问题的简单解决终结了1980年代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9.
竹内好在自己的的著作中多次强调鲁迅作为一个“诚实的生活者”,及其“文学家的自觉”,并指出鲁迅思想的终末论色彩。伊藤虎丸在自己的论述中则把竹内好所说的鲁迅的“文学家的自觉”重新读解为“自由的能动性主体的形成”,以鲁迅实存形态的“回心”作为近代式的自由能动性的确立进行了重新理解。本文以伊藤的观点为发端,通过对包括竹内好在内的鲁迅论的重新解读,尝试考察战后日本学术界对自由和主体观念理解方式的演变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1.
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传统,但是因其与民众在身份和意识上的隔膜而失败。丁玲把启蒙带入解放区,但是当其创作受到政治批判的时候,她主动放弃了启蒙使命。赵树理在满足农民某些特定阅读期待的同时,转变新文学的讲述策略,实现了文学承担启蒙功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作品常读常新,《大师名作坊(鲁迅卷).在酒楼上、伤逝、阿金》导读体现了作者对鲁迅的文笔与眼光的观注,汇集了极富新义的论述,将鲁迅及其创作置于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来阅读与考察其中不乏极富启迪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鲁迅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的认识,对于评价鲁迅、对于评价五四新文学运动,都是关键性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历来有分歧.本文认为,鲁迅在那场运动中,并不是主将,而是作为文艺战士的身份出现的.他的呐喊,并非有人认为的是违心和其他功利目的驱使的结果,而是自觉和真实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鲁迅与当时的同人以鲜明的、合作的现代姿态出现,但鲁迅同时保持自我独立的姿态,抒写了一段属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又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体现其伟大思想家地位和特点的是他以"立人"为思想革命的目标,以改造国民性为途径,达到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目的的启蒙理想和实践。《一件小事》就是其启蒙理想和实践的人文思考与探索的艺术展示。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使知识分子"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升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曾奋斗在绝望、虚妄与希望之间的鲁迅,后来从自我解剖与寄希望于人民中找到了"反抗绝望"之路的最初思想闪光。  相似文献   

15.
鲁迅以文化启蒙的视角惊异地发现了现实中残酷的儿童世界,并在作品中批判性地呈现并拷问了儿童精神被虐杀,逐渐沦为麻木的“看客”和残忍的“吃人者”的现实。为改变这一现实,鲁迅在文本中憧憬着理想的儿童世界,并为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一系列创见性的观点。鲁迅将对儿童的关注纳入到整个文化启蒙的视域中加以参照,力肉通过“立人”建立理想的“人围”。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启蒙史上的意义既表现为始终坚持了人格独立、自由、健全的文化立场,又体现为对启蒙及启蒙者自身价值功能的深刻反思。鲁迅与中国启蒙思潮的独特联结,决定了他特有的言说路向与生存方式,并形成了他在怀疑中寻求道德担当,在绝境中探索出路的"与绝望抗战"的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17.
以《摩罗诗力说》为代表的鲁迅早年文章,既是他启蒙思想的发端,也成为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摩罗诗力说》呈现出鲁迅早期的宗教观,以"摩罗"精神抵抗统治者的权威,以"反抗之音"挑战"不撄人心",这些宗教内容同时构成了鲁迅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其"立人"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与启蒙形成了某种张力关系,敞露出鲁迅早期思想的紧张和矛盾。  相似文献   

18.
启蒙者如何面对革命——鲁迅革命观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人是鲁迅衡量革命合法性的准则,人的解放和自由是其革命理想;他肯定了政治革命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但反对利己的夺权革命;鲁迅支持同情无产阶级革命,但也看到了阶级革命内部出现新的集权萌芽的危险;因此在拥护革命的同时,更坚持思想启蒙。鲁迅的革命态度和对启蒙立场的坚守代表了启蒙者在革命面前应有的姿态。  相似文献   

19.
《祝福》表明鲁迅已经意识到了启蒙主义的局限性。启蒙主义者的"我"无法回答祥林嫂人死后有无灵魂的问题,这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理性的局限性,二是理性在中国缺乏民众基础。"我"所遭遇的尴尬,是社会思潮转向的结果,也是鲁迅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艺术反映,即他开始对讲叙者"我"和讲叙者"我"视野中的对象进行双重的批判。这种批判带有知识分子自我反思的性质,开启了鲁迅新的创作方向。  相似文献   

20.
1907年-1918年,鲁迅对文学的思考呈现出深刻的变化。1907年前后,鲁迅更多地关注创作主体的精神建构和张扬文学本体的社会职能,之后,他在深切的生命体验中意识到了接受主体以及作品形式对于创作目的(启蒙)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创造了“去语障解心囚”的小说格式并生成深邃的小说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