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古埃及伦理观念中,受尊敬的人是最高的道德典范。人们都希望自己在神及人们面前受到敬重,在神面前受到尊敬不仅要对神表达仪式上的尊敬,还要在实践中坚守玛阿特原则。在人面前受到尊敬,不仅要拥有好的品德,还要有玛阿特实践。一生实践玛阿特的人是拥有完美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人没有对“义”与“利”做出系统阐述,他们对“义”与“利”的理解零散得包含在遗存文献之中.玛阿特是古埃及人据以行动的基本准则,是至高的伦理价值观念,古埃及人的义即体现在玛阿特观念中.古埃及人重“义”但并不轻“利”,肯定对利益的正当追求,反对贪婪.据义取利,以利见义,义与利相统一.对古埃及人来说,最大的利益莫过于获得来世永恒,条件就是终生践行玛阿特以通过来世审判,所以从目的论而言,属于功利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图特神是古埃及月神和书吏的保护神,也是智慧与审判之神。古埃及人对图特神的崇拜体现了埃及宗教所具有的包容力与协调性。透过古埃及人的图特神崇拜不仅可以探求到埃及人所拥有的追求和谐、认知自然、渴望公正的独特精神世界,也能管窥古埃及宗教观念对西方宗教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生存之根。在草原上,蒙古人民所从事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与五畜,自然草原及气候构成和谐的生态系统。人是文化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文化的中介表达,从某种角度看那达慕(乃日nai ri)就有这样的特殊作用。这个特殊作用的表现主要通过那达慕的内容(敖包祭祀和那达慕的表演)体现,祭祀和那达慕表演的目的就是那达慕文化的体现,即蒙古族爱护草原、珍惜生命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5.
史海波 《文教资料》2006,(34):63-64
“教谕”(sb3yt)是古代埃及最初产生的几种文体之一,在古王国时期,它和自传都是非常重要的文体。这种文献的起源、发展和结束的进程,基本上和埃及古代文明的进程同步。而且,教谕的内容和玛阿特(秩序、正义、公正和正直等含义,具有宇宙论和伦理学双重含义)观念密切相关,从这种文献来看,玛阿特观念在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侧重在和王权以及“社会正义”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约翰·邓恩不仅是关注玄学的诗人,更是有着博大胸怀的牧师,其作品中"混乱"、"秩序"、"再生"和"救赎"等意象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神之和谐关系的思索与重构,并蕴含了深刻的生态整体观和生态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青岛的城市文化充分符合和谐文化的要求。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在其山海城的和谐一体及海洋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它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社会主体文化的蓬勃发展;它是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城市文化,体现于和睦共处的市民文化及志愿文化之中。为使青岛城市文化持续和谐科学发展,应更好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继续发扬志愿精神,将青岛建设成为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8.
共生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其进化、共同、合作、互惠等理念,不仅使我们在全球化生态危机背景下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视角,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和谐共生的目标范式和实现途径。在这种新的参照系下,我们对自然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流变进行再探讨,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挖掘和合文化的积极因素,以规避市场经济机制的消极效应。这要求:树立尊重多样性的世界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正视差异性、体现包容性的人生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确立主导性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具有现代性的和谐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关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对个体来说,要特别重视和谐人格的培养。一个具有和谐人格的个体,应将个体需要、动机和意志所导致的行为规范,纳入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中,并由此体现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天神崇拜观念源自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所共有的。蒙古族天神崇拜形成于蒙古族共同体成立之前,成吉思汗在自己的言行中对其进行了强化,且得到了萨满巫师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天是世间的主宰"、"汗权是天授予的"、"天意天命不可违"、"天降福祉为黎民"等的信仰,所以蒙古人就对腾格里(长生天)崇拜有加,且世代传承祭祀,直至今天。对当代人而言,天神崇拜包含有遵从、敬畏、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等朴素的思想内涵,值得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古代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将世界"附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被"祛魅",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人们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归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中来。  相似文献   

13.
《布伯》神话中的布伯与雷王,分别是人类的代表和自然力的象征,因此,神话中布伯与雷王的斗争也就是对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的曲折反映,其中对布伯智与勇的描绘是对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肯定与歌颂。就该神话的意蕴层面看,还隐约可见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尽管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自然是混沌无知的,但是人类却不能恣意戏弄与践踏自然,否则必然会导致来自大自然的可怕报复;只有谋求与自然的妥协与和解,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一神话体现了古代社会壮族民众的睿智与卓见,表现出一种超前的、可贵的、理性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14.
吴洋 《天中学刊》2014,(1):55-57
“和谐社会”的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与社会意义,体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身心和谐四个方面。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价值理念对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历朝历代的人们所向往的理想形态.在中国古代,“和谐”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丰富而深刻,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突出体现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等关系上.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许多可供现代社会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中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探索和追求,先秦儒家孔子的“中庸”思想,孟子的“人和”理念,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稷下道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庄周追求天和、人和、心和的自由精神等,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孙膑兵法》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理念,体现了孙膑以人为本思想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人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维护了中国的多民族和谐统一,"人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人和"思想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以经济增长为要务,以和平发展为指导,以"富国强兵"为基础。建设强大的军队,可有效地化解国际矛盾、减少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人和"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和"思想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战略,提供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深层理念支撑和极富价值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8.
对立统一规律,有助于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历经和谐、抵牾乃至对立的成因,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即"物的尺度"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即"人的尺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对立性的两个尺度。两个尺度对立统一是消解人与自然对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主要散存于哲人的哲学思想、各种文献典籍以及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作品中,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生态智慧。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伊朗和埃及都是中东乃至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古国、大国强国,研究两国关系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学术意义。依据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方法,从国家利益、地缘政治战略和意识形态角度梳理两国的关系史,认为1979年前两国关系先是友好,再是冷淡,再变为友好。1979年后双方在对待超级大国、哈马斯、法塔赫、真主党、巴以和平、波斯湾事务和地区安全上分歧很多,因此两国关系日渐疏远敌对。2009年以来伊朗有意与埃及缓和关系,随着穆巴拉克下台,埃及对外政策调整,两国有可能关系缓和,并对中东政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