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族地区的传播学课程教学隐性地存在着“族群刻板印象”的问题。造成“族群刻板印象”的成因,主要来源于教师或学生个人获取的信息与大众媒介建构的族群刻板印象,但成因背后却是权力的影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尽量去除针对少数族群“边缘化”的刻板印象,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才更有利于建构少数族群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对1990年被正式认定为“毛南族”的贵州南部佯僙人的族群认同进行了考察。认为,一方面佯僙人族际交流与互动的日益频繁,其显性的文化特征、族群符号在不断消逝;另一方面“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佯僙人认同的冲击,致使族群认同功利性取向不断增加,佯僙人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他们强调隐性的族群符号,即族群的心理边界在族群认同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强化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裁体,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教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雏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4.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苟利武 《历史教学问题》2020,(1):113-122,167,168
乌克兰独立以来,族群冲突与分离长期存在。通过对乌克兰族群结构最为复杂的敖德萨地区族群历史变迁和当前族群结构分析发现,敖德萨地区族群冲突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俄帝国和苏联因领土和文化的扩张对敖德萨产生的影响至今存在;而乌克兰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和治理失效等因素使少数族群对乌克兰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族群对乌克兰政府的认同,在此背景下,任何动荡都有可能成为族群冲突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肯定多样性”是“肯定性行动”与“多元文化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美国族群政治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它既是美国少数族群与主体族群之间政治和法律博弈的结果,也有着深刻的文化、教育和经济意蕴.其核心观点是:多样性不是问题,而是资源.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民族及其文化多样性问题、发展民族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于内地高等教育民族班(校)教育而言,我们应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在教室内外的正式与非正式互动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了解族群与族群的饮食文化的关系,以及进行族群饮食文化的翻译,而对族群与族群饮食文化进行研究,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翻译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8.
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先有20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对闽南文化的具体研究,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闽南文化”一词。时下常见的闽南文化即区域文化或闽南方言区文化的这两种主要说法.都不足于全面规范闽南文化的概念;而第三种观点即闽南文化为民系或族群文化,如果充分运用族群理论进行分析,则可以比较妥贴地阐释闽南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展示了闽南文化作为一种族群文化,其具有独特的人情味与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撒拉族传说为个案,从文本历史和口头传承比较的差异性入手,认为传说的叙事暗含着有关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往的重要信息,传说叙事是社会情境在个体情境中的集中反映,也是少数族群特定的文化生态和族群生存策略的独特反映。  相似文献   

10.
《母婴世界》2011,(5):24-39
“全职妈妈”、“单亲妈妈”、“后妈”这三个曾经的绝对的“少数族群”已经因为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悄然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