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纾的《韩柳文研究法》是一部专以韩柳文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打破了自唐以来韩柳文批评多限于书话、文选、评点的散乱局面。“韩柳并举”和“韩柳相较”是贯穿全书的基本理念与线索,韩柳选文各有侧重,韩文取道胜,柳文取文胜。此书分类论文,梳理韩柳文承上启下的渊源关系,归纳其创作手法,彰显其艺术特色,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高度赞赏表现了对近代文学风尚的追随。林纾的韩柳文研究应在韩柳文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韩柳文研究法?一书,寄托了林纾为古文保存精华的理想,体现了他在文法与鉴赏两大版块突出的理论成就。文法论,是古文创作的技法理论:立意上,崇尚意在笔先、忌露贵掩;结构上,追求关合照应,制局有法;用字上,讲究锻炼字眼,因字见义。鉴赏论,是古文阅读与批评理论,主要表现为对揣摩创作心理和“博观”、对比等鉴赏方法的运用。?韩柳文研究法?是林纾古文理论的实践,问世后也备受关注,梳理其中文学思想,于文学写作、文学欣赏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著名古文家林纾,尝谓“生平不喜论文”。他说:“盖过于高远,必至诋毁古人;过于主张,又足生人攻击”。然而他却洋洋洒洒地发表了许多古文论。就目前所见,有《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朱羲胄记录整理的《文微》。同时,不少论文见解还散见于文章、序跋、书评和信札之中。研究林纾的古文论(下称文论),是研究这位古文家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就此试作一些粗浅的评说。  相似文献   

4.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林纾古文论研究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曾是名重一时的文章泰斗,他的文论著作极其丰富,但研究者们往往更关注他的“林译小说”。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之前,大陆地区对林纾古文论研究停滞不前,反而在港台地区蓬勃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林纾古文论研究在内容的扩展、方法的提升、角度的丰富都有不俗的表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厘清林纾研究中那些含混不清的问题,更准确地界定林纾在传统文学史上的地位,使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6.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7.
林纾因翻译西洋小说而声名鹊起,他的译作受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深厚的古文根底。综观林纾《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他以重理尚情为主旨,传承儒家之道,揭露社会痼疾,抒发个人情志,而其中的创作方法亦多与《春觉斋论文》中所论述的古文理论大体相契合。通过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篇目加以分析,阐明林纾古文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8.
林纾散论     
本文通过林纾夫人之死及口译合作者和出版者的作用,探讨“林译小说”的发端及风行原因,强调偶然因素对历史事件所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次则讨论林纾的“古文”观及与桐城派和林译小说文体的关系,辨正所谓古文与西洋小说之间“义法”、“语言”的相合。最后论述林纾的思想、文学的守旧观点,以及他的保守主张与一度俨然“新党”的历史。本文对林译小说的基本事实不予讨论,重在分析其中迄今多少为人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9.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译作中存在的大量讹误一直是众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林译小说中的多处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将从社会背景、林纾的口译者和赞助人三个方面分析林纾讹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论述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论文由三部分组成:一对柳宗元之前山水游记发展概况作简要回顾,并分析其不发达的原因,突出柳文具有开创意义的地位。二、论述柳宗元山水记的主要特色,并通过比较,突出其超越前人的杰出成就。三、总结分析柳文取得独特地位的主客观因素,突出其进步的古文理论对确立山水记特有的艺术形式的指导意义。本文宗旨是:企图从文学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并密切联系柳氏山水记创作本身及其古文理论,确立其承前启后,独创一体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以“林译小说”名世的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虽然没有写过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在文章、序跋中却发表过不少关于诗歌的见解,人们仍可从中窥见其论诗的宗旨。同时林氏还享有不小的诗名。有人说,林纾的诗、画远胜于他的古文,假使他不事翻译、不做古文,也能在中国名人席上占一个位置。因此研究林纾的诗论和诗作,对于研究林纾全人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本文试就这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海内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13.
《文微》是林纾的弟子朱羲胄(字悟园)在1919年7月(此为公历)在文学讲习会上听他讲古文时做的笔记,是研究林纾古文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作文之道是林纾《文微》的重要内容。林纾指出:"作文之道不过四字:‘实迹真情’而已。""真情"即"真性情"。文章皆须有性情。因为文章是性情之华,性情端,斯出辞气重厚。文章也须有实迹。实迹为真情之依托,来源于作者的有体味的亲情之迹与独此遭遇的人生之迹。  相似文献   

14.
论林纾“误译”的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的译本,一直以来,毁誉参半,其译本中存在的大量讹误多是倍受指摘的目标,评论家们一般把他的误译归咎于口述者或林纾本人的粗率大意。该文却指出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文章从晚清的社会及文学背景、中国的翻译传统及华夏文化的自我推崇三方面来分析他误译的根源,指出他的误绎中有很多在当时来看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6.
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林译小说"作品中,学界历来认为林纾处于主体性地位,而魏易作为此模式的中介口述者,作用往往被忽略。借助学界研究的热点——界面研究,重新探讨林译小说中合作双方的作用和地位,认为在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模式下,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林纾和魏易在林译小说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缺场,都不会有林译小说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之年,海内外各方学者不论是在期刊论文的登载、学位论文的发布,还是学术专著的出版、文献资料的整理、学会的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势头之好,规模之盛,堪称是迎来了一个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林纾年".  相似文献   

18.
林纾,作为古文大家,既兢兢于古文,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文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体现了雅俗文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文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林纾是晚清民初之际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造诣为翻译成就所遮蔽。他坚持古文艺术方面的纯粹性,对古文在近代中国的价值也有独特的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也从传统文学内部表现出了变革的气息。林纾的所作所为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王鹏 《培训与研究》2010,(9):133-135
林纾作为一个翻译家,在翻译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一页。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然而对于他的翻译动机,仅仅从他所翻译作品的序、跋中解读是不够全面的。笔者认为:动机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所以从其内部心理及外部现实进行分析其动机会更具价值,对林纾的认识才能公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