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岩石力学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分析传统岩石力学实验教学手段的局限性,将PFC数值模拟技术融入到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采用PFC软件模拟了岩石三轴压缩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和内部裂纹的扩展情况,表明PFC数值模拟技术在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观察岩石破裂机理及其破坏演化过程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可弥补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不足,提高学生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岩石破坏机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岩石力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随着岩石力学教学的日益发展,运用传统的岩石力学室内实验进行的教学形式具有局限性,为实现岩石力学复杂实验教学的可视化和重复性,利用有限元数值仿真平台ABAQUS在教学中设计并开展特殊岩石(如盐岩)的单、三轴数值仿真力学实验,学生可通过模拟云图直观地了解岩石受力变形破坏的全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将岩石理论与实验结合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岩石力学专业知识,为培养岩石力学领域的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数值实验已成为岩石力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以分析复杂岩石工程的变形和破裂规律,是岩石力学物理实验的重要补充。对岩石力学数值实验教学中复杂地质建模前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为了实现不同软件针对同一问题的模拟并相互验证,需要实现同一模型在不同软件间的转换。以ANSYS模型转换为FLAC模型为例进行阐述,以大岗山水电站双曲拱坝及含复杂地质体的坝基的三维数值建模工程为例进行了应用,并在石油大学"土木工程软件分析与应用"课程中进行了2年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是材料中高应变率行为测试设备之一.在岩石力学教学中引入SHPB实验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岩石的动力学性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首先介绍了SHPB实验的基本原理,接着详述了SHPB实验的特点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目前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不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的参与性差.提出了在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应加强SHPB设计原理的讲解,着重进行岩石强度的率相关性实验、开展节理岩体的动力性质有关实验,并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数值模拟技术,此外还可以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采用这种分阶段的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岩石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向他们介绍SHPB实验的相关前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石力学相关教学、科研实验设备的整合,实验内容的补充完善,实验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开放共享保障机制的建立,建成了全面、综合的岩石力学实验教学平台,并对平台资源进行了全面开放共享,解决了实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冲突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推动了岩石力学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该校在岩石力学领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学习岩石力学理论知识在石油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文章介绍了力学、岩石力学和石油工程岩石力学之间的学科联系和课程背景,阐述了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的开设情况,重点剖析了该课程实验教学的角色、内容、设备、目的以及授课方式,并总结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认为实验技术复杂、设备精密昂贵、实验场地和实验教师缺乏是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本硕博一体化教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建立线上虚拟实验室辅助教学等改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手段。该研究成果能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岩石力学作为岩土与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实验教学体系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需求。首先分析了广西大学岩石力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基本-综合设计性-个性培养"3个层次的岩石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最后对岩石力学三层次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与创新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数值模拟方法的优点,通过一个实例介绍了数值模拟方法在岩石力学案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明,将数值模拟技术应用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只能提供岩石的宏观力学参数和岩石试样宏观破坏特征,不能获得岩石实验加载过程中,组成岩石试样的内部颗粒细观参数的时-空演化关系,不利于学生对岩石相关宏观力学参数和破坏模式的理解。将颗粒流软件PFC2D引入岩石力学压缩实验教学,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实验的双重训练,能够使学生从岩石的微观组构特征角度认识岩石力学的特性差异,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科研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数值试验在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传统岩石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介绍了数值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实施岩石力学数值试验,自主开发研制了岩石力学破坏过程分析系统RFPA(Rock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的简称)及其教学版,对岩石力学实验进行辅助教学。该系统(教学版)已在岩石力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2—3学年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晦涩难懂,且实践教学匮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课程目标与毕业能力要求的达成度存在差距。通过对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理论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新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和创新的兴趣,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建筑力学》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结构的理解,为更好学习建筑学打下结实基础。本文对《建筑力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根据高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在改革中结合建筑力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在理论力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适量适度地融入天文学内容的一些改革设想和做法。教学实践表明,将天文知识融入理论力学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岩石力学的基本原理开发了岩石与岩体力学参数估算的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实验。学生通过该软件可进行岩石力学实验、岩石试件物理力学参数分析、岩体结构面识别、岩体力学参数分析的虚拟仿真实验,进而掌握岩石及岩体力学参数的估算方法。该虚拟仿真实验不仅是传统室内岩石力学实验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岩体力学参数测定试验的尝试性拓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课程实施是教师对课程理解结果的具体展开活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着教师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即对实施方法的选择,对接受对象的认识、态度以及课程实施的效果。理解是解释学当中的一个核心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包括了与课程设计者的交流与沟通,对课程标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的把握等三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将自己的知识与见解融入其中,才能使教材发挥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6.
慕课和泛雅平台下的云课程是现代技术教育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理论力学”是理工科学生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如何提高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高等学校教师的一个难题。重点介绍了在理论力学慕课的基础上使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自主观看视频,进行网上自我检测和网上作业。线上学习弥补了理论力学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而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相得益彰。通过这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调动了学习力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流体力学实验为许多高等院校流体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流体力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流体原理的理解,在物理层面上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效率。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逐渐成为流体分析的另外一种工具。如何实现流体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仿真的有效结合,一直是现在流体力学教学体系的关键点,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相应的结合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借鉴名人名师—学术成果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型等三类精品课程范式,以"材料热处理与表面工程"为例,从教材建设、共享建设、教师团队培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阐述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探究式、兴趣型和主动型的学习效果。提出工科专业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理论知识紧密联系产业、产品问题带到课堂化、建设与相关课程相衔接的改革方向,着力开设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材料力学课程涉及力学人物、力学原理发展、工程应用历史等诸多力学史知识。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力学史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是目前材料力学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针对材料力学的课程特点,对力学史在课程教学中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材料力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激情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In 1974–75 at the K.U.Leuven Project Work as Practicals was started in the first-cycl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aiming at (1) the integration of separate teaching items and 7lpar;2)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or numerical aspects of those items. After 4 years the evaluation of it was more than satisfactory. The teaching team of the Chemistry course has integrated this system of practicals into their normal chemistry practicals. In this way more students 7lpar;currently only 20%) would be able to profit from the new education curriculum, now called ‘Long-term Practicals’. About 20%of the sophomore student volunteers are working for about 15 hours spread over 5 weeks at a mini-research subject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embers of the teaching team, using the instruments of the Chemistry Division, reading the literature, writing a report after the practical work, with discuss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work with their team-leader. To make it possible that all the sophomore students (400 students in 1987)could profit from this new education system, the physics, mechanics, mathematics, etc. practicals have to adapt to the same integrated practical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