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摘要:《伊利亚特》展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中最悲壮的一页,整部史诗围绕着那些耀眼夺目的、为争夺荣誉而战的英雄而写,女性只处于这个以战争为核心的舞台边缘,所以《伊利亚特》中的女性较少为人所关注和研究。但女性却是这场战争的关键.这部战争史诗中对女性符号的诠释代表了荷马时代的女性观和性别观。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 ,陈染、林白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创作出发点 ,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一个人的战争》里 ,从孤独意识、躯体觉醒、女性情谊等方面呈现女性自我 ,挖掘个人经验 ,讲述了女性丰富独特的私人生活 ,对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和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有很多相似点,都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小说,都写了战争下的女性。比较这两篇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严歌苓和哈金完全不同的写作模式,同时也告诉我们,当作家们在想象"女性与战争"时,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战争与爱情是中外男女两性作家文学作品普遍涉猎的重要主题,其中,女性作家更以其细腻独特的观察力和文笔,呈现出战争与爱情的错综复杂。本文试图从文本分析入手,诠释战争与爱情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莱辛的《另外那个女人》的重叠冲击,揭示个体尤其是女性个体命运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摧残。  相似文献   

5.
以苏青《结婚十年》、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为例,追溯女性成长历史,结合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定的文化观念,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思想意蕴,试图解读我国女性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学史中,《百合花》的主题往往被界定为“歌颂军民鱼水情”。实际上,去除简单化和功利化的认识,《百合花》的主题有其多义性和丰富性,它表现了茹志娟作为一个女性作者对于战争和人性的独特体验与思考。《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形象完全出自于作者的虚构,她掩盖了作品中对女性潜意识的抒写,以便于迎合20世纪50年代读者的审美期待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讲述三国时期各国政治与战争的小说,其中短暂出现的女性人物所展现的正面形象也为小说整体增添了不少色彩。无论是女性人物展现出来的温文尔雅还是巾帼豪情,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刻学习。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正面女性形象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分析每一类女性形象所体现的内在含义和社会价值取向,为全面了解整部小说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从具体分析贞贞与小臭子两个人物的身世经历入手,比较丁玲与铁凝对战争中女性命运同中有异的观察角度、价值立场。认为铁凝的《棉花垛》与丁玲的《霞村》相比,深化了对战争女人与性的思考,揭示了战争中女性命运惨痛的一面及男性政治对女性的操纵。  相似文献   

9.
《沂蒙六姐妹》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部电影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特定的文化符号意义。其女性形象摆脱了说教与公式化的痕迹,集中展示了女性与战争的冲突。两部影片采用小视角表达大叙事,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环境下女性本身的情感与命运的关注。两部电影的英雄女性形象在悲剧形象处理及浪漫主义元素运用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并在各自的影视文化接受视野下谱写了各自的英雄女人赞歌。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是闻名世界的英雄史诗。这些故事的主角是男性英雄。在男性光环的笼罩下,女人被遮蔽了,她们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但当我们细读文本时,不能不看到那些被男性英雄世界边缘化的女人,她们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伊里亚特》中的女性形象虽然数量较少,表演机会不多,描写简单,但她们却要承担着战争起因的罪名和战争苦难的结局。相比而言,《江格尔》中的女性不仅人数多,出场率高,描写也相当细腻。但是,蒙古族史诗中的女人同样没有逃脱古希腊史诗中女人的不幸命运。当我们从女性诗学的视角透视战争时,古代战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也不是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而是一曲如泣如诉的悲歌,一曲催人泪下的挽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