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2.
杨晓华 《围棋天地》2005,(10):69-69
1998年3月去非洲埃塞俄比亚参加路桥工程建设,作为一个围棋迷,我忘不了带上一副棋具和几本《围棋天地》杂志,心想在国外那漫长寂寞的岁月里,围棋将是我的一位好伙伴。  相似文献   

3.
因为我爱她     
黄佳 《围棋天地》2007,(6):10-10
一直都很憧憬有朝一日能进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憧憬着校园的生活,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大的朱老师邀请我到学校给大学生们讲围棋课,当时我是多么激动与开心!虽然遗憾地未能成为一名大学生,但能以不同角色走进高校并为学生讲述围棋,同样令我振奋!中山大学这几年开办了围棋选修课,喜欢围棋并选修围棋课的学生们非常多,更难得的是来听课的女学生颇多!我与学生们年龄相仿,大家对我平时的训练和比赛时的心情和想法很感兴趣,我也十分乐意与他们分享。当告知他们职业棋手比赛时每盘棋会进行6、7个小时,  相似文献   

4.
伦敦的棋馆     
白河愁 《围棋天地》2004,(11):55-55
伦敦中心围棋俱乐部在great porland street(伟大波兰街)国际学生中心二楼,每个星期六活动一次。我到了国际学生中心底下,被一个目光如炬的漂亮洋MM接待员拦住,于是我告诉她,我要去围棋俱乐部。但显然“围棋”这个词她听来很陌生,一脸茫然的样子。最后抱歉的对我一笑,示意请进。  相似文献   

5.
张如安 《围棋天地》2007,(13):92-93
大约在两年前,陈祖源说起他在收集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资料,并约我讨论《敦煌棋经》,我畏其艰难而不敢应承。想不到去夏他来宁波即把一部图文并茂的《围棋规则演变史》书稿送到了我面前。我是探索过中国古代围棋规则的,在拙著《中国围棋史》中,对每一个时期的围棋的棋制棋规也都有介绍。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村官,一名爱好围棋的村官。现在在安徽省固镇县郑圩村任村党支部书记。爱好围棋的村官,我不知道中国还会有多少?  相似文献   

7.
《围棋天地》2004,(19):48-48
Chris Kirschner:我想围棋规则要统一的话,每个人的姿态都要降低一点就好了。我在学围棋中受益无穷,我是从我祖母那里学会围棋的,我祖母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下围棋的话,就不会有战争了。吴清源和岩本薰也这么认为。我们除了推广围棋之外,还要使围棋在促进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8.
你问我答     
《围棋天地》2005,(1):65-65
西安的“橙色陨石”读者问:我最近买了一本了然著的围棋书《提高你的战斗力》,回家后我看见书上写着“国际围棋协会指定培训教材”。我从来没有听过有“国际围棋协会”,请问到底有没有这个组织呢?  相似文献   

9.
金中 《围棋天地》2005,(2):63-65
与那些前辈诗人不同,对我来说,围棋不是传统文化中的闲情逸趣.而是助我求学涉世的人生基石。我感谢围棋带给我的一切,庆幸此生和围棋结下的深深缘分。  相似文献   

10.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11.
请重视细节     
王元 《围棋天地》2005,(19):74-76
我是祖国西北边陲——新疆阿勒泰草原上的一位棋迷。大学期间火热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影响着我学会了围棋。多年来工作在边远的地区,苦于无师请教,自己坚持自学,棋力长进不大。幸好,近几年网络围棋的兴起,给我带来了对弈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孙心圣 《围棋天地》2002,(10):44-46,48
我1983年接触围棋,当时我在一所中学工作。虽然爱上围棋,但由于周围的人几乎没有会下围棋的,所以平时很少对弈,棋力也不见长进。  相似文献   

13.
刘晓刚 《围棋天地》2004,(12):44-45
我从不认为自己在围棋上有什么天赋,比我有天赋的人多的是。但既然今生遇到了围棋,我愿意为围棋付出我能付出的一切。  相似文献   

14.
下棋趣事     
我原来一直比较喜欢下象棋。小时看大人下棋一看就是大半天,连饭都顾不上吃。到了初中时我和哥哥己打遍全村无敌手。上大学时看见电脑老师和一个同学在下围棋,觉得是雅事,便丢下象棋迷上了围棋。我现在也无法理解当时那一种痴迷。我不多的一点业余时间都给了围棋。校图书馆有的围棋书  相似文献   

15.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5,(23):95-95
围棋的社会定位 看完《韩国围棋的忧思》一文,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韩国作为围棋强国,能居安思危,放眼未来,让人震撼。振兴中国围棋,应该是政府、社会、棋手共同的责任,就目前而言,首先应该明确围棋的社会定位:围棋应该是一项群众性的智力运动,而不仅仅是职业棋手谋生的手段。实现这一定位,就需要围棋运动主管部门发挥作用,在更多的普通城市甚至是乡镇开展围棋普及活动;要发挥二、三线棋手的作用,大力培养围棋教师,使他们成为基层地区围棋普及的主力军;制作围棋入门类电视教学片,  相似文献   

16.
天地征稿     
棋书与我 点评自己喜爱的棋书,讲述自己与棋书的故事。 围棋地理 大到编写一地围棋志。小到记录当地围棋有分凝的一人一事均可。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铁杆棋迷,学棋十余载,可 在小城难觅对手,纹枰寂寞之余,不禁对 围棋的兴趣锐减。网络围棋的出现,使我对围棋又焕发了无限的热情,在这里可以纹秤会友,尽展才华。我选择了由职业围棋“七小龙”创办的清风网络围棋世界,因为我觉得它的各种功能设置很好,而且人气旺。还能与韩国、日本等国的棋手交流棋艺,高水平的棋手也多。在清风奕棋半年多的日子里,我从4D打到9D。增长了棋力,交了很多朋友,也留下很多难忘的对局。当然,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与众位韩国9D的场场激战。尤其是有一、二百名两国棋迷观战的情况下,你更觉…  相似文献   

18.
最早知道围棋已经上高中了。老爸出差回来给了我一本破旧残缺的《围棋天地》杂志,1987年第11期的。我没事干便翻着看,印象深的好像只有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名家的文章,说的是清朝国手施襄夏。虽然我还不会下棋,但已感觉到围棋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远灿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启事     
吕游 《围棋天地》2006,(18):74-74
我第一次接触围棋是从与我老公谈恋爱时开始的,现在算来已经有十六年了。十六年来,打谱声、棋子碰撞声成了我们家业余生活的主旋律。读《围棋天地》上的棋闻棋事,也成了我每月的必修课。在我们家,围棋就是一瓶酿造发酵多年的美酒,猛喝一口还有一些辛辣,细细品尝却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20.
笔者初次看到色彩斑澜的“围棋地图,几分惊喜、几分感动油然而生。我的棋友王熙侃自发现围棋终局可绘制地图起,至今已逾十数载,这般热情、这般执著怎不令我为之动容?假如围棋地图终于有一天被证实对围棋艺术的内在规律有所揭示,对认识奥妙无穷的围棋世界有所帮助的话,又岂止是令我个人惊喜,那是对围棋界的贡献啊! 特点鲜明的围棋高手其终局构图亦有各自的特点。如武官正树九段的“围棋地图”,多半会在中原一带拥有辽阔的土地;若能统计多局马晓春九段的“围棋地图”,或许可以看到因占据边角实地而形成较多的“半岛式”版块,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