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土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开设进士科,通过考试分科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是科举制度)。唐代在进士科  相似文献   

2.
士族政治的档案书--谱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用“九品官人法”取士,所根据的档案是各州郡的“簿状”。其后,士族形成,集合士族家好、族语编成的《百家好》代替了簿状。谱中的高门出仕优先,任官容易升迁。为了保持士族的“纯洁性”,高门只与高门通婚。这情况维持到南北朝末年。隋、唐士族任官的特权丧失了,仍维持着高门之间通婚,唐朝三修士族谱牒,就起到了这种档案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文取士”源远流长,其制度的建立始于西汉,唐人发展完备,全面实行,并提出命题加以阐释1。这是以考试“文学”为直接方式和基本准则的人才选任制度系统,“常科”和“制举”是其两个基本子系统;其“官试”2文体有策、“杂文”、判等,以此为中心形成丰富多彩的“取士文学”。试策则是取  相似文献   

4.
九品官人法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与任用制度的综合。长期以来,学术界通常将之误称为“九品中正制”,将任用与选拔割裂开来,造成了混乱。  相似文献   

5.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称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代替汉代的察举制度。由中央选择各州郡“贤有识见”者为中正,负责察访本州郡士人,然后,按其德才、家世门第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即九品,上报吏部,以备中央选官之用。这一选人任官制度从魏晋到隋初继续了三百多年。对于这一重要的选官制度的称谓,在迄今为止的大、中学校中国古代史教材中以及名家专著中,无不称之为“九品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考试由来已久,隋场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就已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那以前,实行的是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上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这时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到了曹芳时,司马昭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的人,选取原则以‘惊世”为重,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方操纵政权的工具。隋文…  相似文献   

7.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2):62-62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九武三思《贺老人星见表》曰:“臣守节等文武官九品以上四千八百四十一人上言:‘臣闻惟德动天,必有非常之应。’”(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第三册第1066页)案:武则天朝文武九品以上官员数量四千八百四十一人,这大概是当时全国算得上“品流”官员的总和了。据《旧唐书·职官志》载,从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王”,从一品官“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等,一直到九品官“主事”“食医”等,看起来好象不仅是在京的朝官数量,因为当时三省(中书省、门下…  相似文献   

8.
冗官问题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以宋代最为突出。宋代近三百年间曾多次实行过裁减冗官即“省官”措施,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宋代独特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冗滥的恩荫制度以及广泛的科举取士制度是造成官冗的内层原因,而裁减冗官问题本身所涉及的困难也是封建社会无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曹魏"九品官人法"的建立,前辈史家的论述可谓异彩纷呈,然犹未尽意,学术界对于"九品官人法"的确立是否是为获得士族地主支持而作出的政治让步,基本上持两种观点,即是与非.然而解决实际问题还得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参与者本身上来研究,诸如性格、为人处事等,不能凭空想象."九品官人法"建立不存在让步之说.  相似文献   

10.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收买和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是逐渐形成的。从周代的三年一次“德行道艺”的“大比”、汉代的察举贤良方正的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品评人才优劣授官任用到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在西周实行,经历史的演变不断发展。周代选士制、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官人制是考试制度的起源阶段。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我国考试制度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化有重要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根本是考试选士,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古代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士人四散,致使秦汉以来的以“乡举里选”为主要根据的“察举征辟制度”无法实行。“察举”就是地方官考察选拔人才,向中央推荐;“征辟”就是封建王朝直接征聘人才。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采纳颍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中正”在评定人物品级时,主要是先考虑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主义特质,其进步性是无可置疑的。他的政治思想中所渗透的治国方略,如主张限制君权、实行地方分治、“工商皆本”、“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学校议政、重相重儒,取士制度应宽取严用等,也都是颇有价值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4.
王雪 《考试周刊》2009,(21):219-220
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期始创立“九品官人法”后,中正就根据清议为被品者拟定乡品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西晋时期清议发生变化,不再主要针对被评品者优点的褒扬,而是专指对其违犯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的揭发,清议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对士人的品第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清议品评士人以步入仕途的作用日渐式微,且在门阀世族操纵下,地方选举按门第取士,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不公。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笼络下层和知识分子,寻找更多的为维护封建王朝既得利益而“不惜肝脑涂地”的“志士贤臣”,一方面,运用“以诗取士”的方法收买和拉拢一些贤能之士,很多人因为诗做得好而跻身于仕途,有的甚至仅由于写出了一两句好诗就捞得了一官半职,成了所谓的“一诗官”。另一方面,他们对那些不愿束缚在统治者的清规戒律之中的诗人,则又采取冷落、排斥,甚至罗织“莫须有”的罪名,残酷无情地打击他们,因此,常常有许多正直的诗人因诗而罹祸。  相似文献   

16.
金朝科举有汉进士科和女真进士科之分,汉进士科又分词赋和经义两科。本文主要考察了金朝不同时期汉进士科的授官制度及相关问题。金初实行"南北选",北榜进士释褐授官优于南选。海陵王贞元二年实行南北通选后,其授官制度才完全一致。世宗朝对进士授官制度略有调整,但大体上与唐、宋、辽制相似,一直实行到金亡。  相似文献   

17.
名词简释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保证世族特权的僚官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政,为打击世族官僚,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提倡“唯才是举”,选择各地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建立九品中正制。各郡“中正”的主要任务,为品第人物,向政府提供人物的:(1)家世——居住地及父祖的身分;(2)状——中正对于一个人的总评语;(3)品——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以“状”为重。这种制度仍然保持着曹操压抑世族“不计门第”的原则。至曹芳时,世族首脑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立大中正一人,由世族豪门担  相似文献   

18.
以太学三舍为主的学校选官方式在北宋时期曾一度完全取代了科举取士,这在我中选官制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学校考选法要求学业道德并重,有利于统一士人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亦有利于其更好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9.
门阀制度     
这是以宗族为中心讲究家庭出身的一种制度。自魏文帝设九品官人法,门阀制度开始发展。南北朝时,达到顶点。当时社会上最重视门第出身。其目的是维护高级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巩固其经济上的荫亲制度,压抑中小士族的发展,以??到他们对人民残酷剥削的目的。东晋南北朝时,?迁的北方大族,有王、谢、袁、肖和南方士族大??  相似文献   

20.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