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服饰是人类的"第二肌肤",由于它不可或缺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审美欣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是区别于与其他民族的形象标识和视角符号,甚至被当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布依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布依族服饰艺术是布依族的历史载体和情感表象,充分表现了布依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八音坐唱"因用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其旋律古朴流畅、优美悦耳,经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祝寿等场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形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儿童的启蒙知音,具有游戏性、生活性及文化性的特征。通过对黔西南州"八音坐唱"的探究,旨在挖掘其对布依族儿童的启蒙价值,并期能为现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毕节地区布依族有着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在其婚姻礼俗中积淀着浓厚而丰富的布依族思想、文化内涵,昭显着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同时其婚姻礼俗又支持、坚守、作用于布依族的民族精魂,因而共同的婚姻礼俗范式体现出毕节地区布依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保障了在现代社会交融中,毕节地区布依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由此体现出毕节地区的布依族仍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1990年7月,经十多年的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仔细识别,"佯僙人"被认定为毛南族。贵州毛南族和布依族长期和谐共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既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又和布依族有相似之处。这种民族间的区别与交融既有历史原因,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它经历了数千载风雨历程,铸就了辉煌的民族历史和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布依族文化。册亨布依族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誉为"中华布依第一县"和"中国布依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布依族文化受到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汉化、西化现象十分严重,布依族文化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基于此,结合册亨实际情况,就册亨布依族文化的概况、现状分析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古文字"是布依族人民在汉字的直接影响下,模仿汉字造字方法并根据本民族语言特点创制而成的一种民族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录摩经、傩书等,只在宗教职业者群体中通行。试以布依族傩书《欢王》的文本文字为研究对象,探讨布依族古文字的形体结构———形声、会意、反切字等类型,不难看出其结构表现出不同于汉字形体结构的复杂特点。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贵州省荔波县淇江河流域布依族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事项进行考察,探讨当地布依族如何通过诸如语言、山歌、节庆食物、服饰工艺等日常文化事项表达他们的文化认同。布依族人生活经验早已形成了他们的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情境中,他们乐于展演他们的文化认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少数民族,凸显出布依族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是以"夷夏之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从王夫之关于夷夏问题的基本观点看,王夫之夷夏论的核心仍然是维持"道统"与"治统"的一致性,并未突破中国传统夷夏观的基本格局.王夫之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始终都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他在夷夏之辨中所流露出来的民族爱国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家国同构"的历史局限,但其中所传达出来的爱国如家、忠于祖国的道义精神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积极意义,是中华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教育研究中对人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的传统教育习俗因其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而呈现出不一般的状态,教育习俗中的教育主体也不例外。通过对布依族苗族传统教育习俗中教育主体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主体具有身份模糊性、存在形态的多样性、良好情感关系以及客体的"文化性"四个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主体所欠缺的。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人口254万多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贵阳市郊区。贵州的其它地区和云南、广西、四川等省(区),也有部分布依族居住。布依族多数使用布依语,部分兼通汉语,少数只会汉语。解放前,布依族设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民间流行一些借用汉字和仿照汉字创造的方块字,用来记录布依语,但多为布摩(祭师)书写经文、咒语用,而且因人因地而异,仅为少数人所掌握,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调查研究,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现在部分布依族聚居地区推行。  相似文献   

11.
据 2 0 0 1年统计 ,我省共有4 9个民族成分 ,仅次于云南和新疆 ,居全国第三位。其中 ,有苗族、布依族等 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 ,其余因各种原因迁入并散居省内各地的有 31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7.8% ,仅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居全国第五位。其中人口超过 10万人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和回族等 9个。苗族 4 2 9.99万人 ,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人口均在 10 0万人以上。我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 ,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第一位有史可考的教育家——莫与俦赵一君贵州是一个地处偏僻、文化教育落后的多民族地区。明代朱元璋出于“变其夷俗”以利统治的政治目的,开始在贵州布依族地区开设学校。清代又大兴“苗疆义学”,准允“贵州仲家苗民子弟一体入学肄业、考试、仕进”(《圣主实录...  相似文献   

13.
布依族枫香印染蕴涵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是布依族乐观进取、愉悦自由的人生态度和朴实纯真的民俗思想和生活形象的艺术再现,传达出布依人崇拜自然和歌颂爱情等深刻的寓意寄托,洋溢着浓浓的世间情意韵味.  相似文献   

14.
地方方言的形成与地形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云贵高原山高谷深,交通闭塞,自然环境阻碍着布依族同胞与外界的交流,在贵州各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族语言,语言差异很大。提高布依族学生的语文水平,加快布依族学生与外区域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成为布依族聚集区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布依族学生学好语文,规范使用普通话,对于促进各民族融合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各地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是早在唐朝(另一说为起源于北宋时期)就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华夷之辨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的华夷之辨思想以文化--特别是礼、义、信等德目作为划分华夷的标准,主张华夷可以互变,为民族大融合扫除了种族上的障碍.他坚持华夷的等级性,强调华尊夷卑,但华夷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是王的臣民,因此他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主张,注重以修文德的方式使四夷来归,反对武力征伐.其思想随着儒学的独尊,成为汉朝主流的民族思想,影响着汉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民族关系的处理,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以后形成的"白衣""白夷""百夷""僰夷""摆夷"等是傣族先民的族称,许多学者认为因其穿着白色衣服而称为"白衣",后世再沿称异写为"白夷""百夷""摆夷"等。文章对这些族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其来源于彝族先民对傣族先民的民族称谓,这些族称在汉语中只有字音的关系,没有字义的内涵。文章从彝语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族称的共同涵义,其意为"河中捕鱼民族",同时从历史文献学方面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8.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布依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布依族高台狮灯舞面临生存危机。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以及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针对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面临的法律困境,提出具体的路径选择,以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衍生出"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等民族传统节日并形成了独特的礼俗,通过以这些节日礼俗作为一个窗口可以透视这一优秀民族的文化心理,探讨节日礼俗的特征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和班固的夷夏观有异有同。在"夷夏之辨"问题上,马班都有"别夷夏"的观念,都以华夏礼义文化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并强调"德化四夷",但司马迁不斤斤计较于夷夏之别,而班固反之。在"夷夏一统"问题上,马班都主张夷夏一统,坚信各民族出于一元,主张各民族间应该和平相处,但在实现一统的策略上,司马迁倾向和亲、盟约,而班固则主张以羁縻之道应对。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和独尊儒术的学术背景造就了马班夷夏观之同,马班夷夏观之异则与两汉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变迁以及史家个人思想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