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招生考试通讯》2006,(6):22-27
策划动机历 经高考,走进象牙塔,四年之后,你将步入职场。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握好未来的方向? 选择一个好的专业不仅要从自身兴趣、学习能力出发。更要考虑到四年后的就业问题。只有仔细分析就业形势与自身能力的匹配情况,规划好自己的专业生涯,才能轻松就业。 在专业规划中,把握时代脉搏,跟踪社会需求,选择一门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会使你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抽样选取河北省省属师范类高校2012届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采用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以及就业与考研的权重关系,求职期望,就业地区、就业单位的选择.以及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看法,探究新形势下我省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可行的对策。师范类院校既有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师范专业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强、就业范围局限大等特点,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我省师范类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如何根据变化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就成了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高校共设置有本科专业249个,从如此繁多的专业中选择对于身在校园的高中生来说并非易事,选择一个好的专业不能单从自身兴趣、能力出发,更要考虑到今后的就业大问题。以下就是笔者对2005年报考10大热门专业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上大学选什么专业好.这是每一名考生都面临的现实选择。在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选好专业关系到就业的大问题.为帮助考生调准方位.现对高校一些主要专业的就业前景加以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5.
《招生考试通讯》2006,(5):22-27
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潜能研究中心对83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同学们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主要依据“兴趣”的占47.7%,“考虑就业市场”的占23.3%,“看是否是热门专业”的占10.9%,可见“兴趣”是同学们选择专业时的第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各大媒体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经常是热火朝天甚至是唇枪舌剑。大学毕业生迷茫,家长们迷茫,而作为大学后备军的考生们,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是不是也时常会为这个问题而困惑苦恼,以致在学习之余有额外的压力呢?当然,造成今天就业压力的社会因素很多,诸如高校扩招、专业设置错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等。但对于单一个体而言,自身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往往决定了能否在这场就业的竞争中胜出。而考生们从现在开始也可以做些准备了。从大的方面说,是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从小的方面讲,就是思考自己的专业选择。  相似文献   

7.
科技发展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机遇,也经受着挑战。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女大学生的就业更具有挑战性.因此,认真分析、研讨科技发展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男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创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8.
上岗就业,是职业学校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校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学校发展生命力的一个反映。职业学校只有培养出品德兼优,符合社会需求,能及时就业的学生,才能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充分保障职业学校学生的及时就业,是职校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本人就2000年本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了调查,现浅谈一些观点。一、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本校2000年中等职业专业学生毕业共计448人,为8个专业,11个教学班。1. 在教学期末(2000年7月)各专业现实就业的情况如下(见表)从全校…  相似文献   

9.
张鸿佳 《中学理科》2008,(10):28-31
法学类 怪异现象为何出现 俗话说“六月份考孩子,七月份考家长。”高考报考着实让不少家长头疼不已。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看就业选专业”的口号,也有一定的道理。综合市场需要,选择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填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但是,事情往往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在就业压力的背景下进入理想企业单位且不被淘汰?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教学方式上着重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近年来的就业情况表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且合理地调整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能直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们不仅要规划好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而且要根据规划调整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知识结构,强化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日渐加大的今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清楚专业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的局限性,那么,也必将会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处境尴尬。因此,根据我国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本方向当前的就业现状和可能的就业方式,作者随机选择了开设本专业较早的四所国内知名高校,对它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所开设课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性以及应对将来可能的就业困难提供一些可资借鉴和讨论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面对着成百上千的专业,你会怎么选择?是从兴趣出发,还是从就业着眼? 其实,兴趣和就业都重要!考生往往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来关注专业:而家长往往显得较为现实,将来的就业前景与发展情况成了他们更为关注的重点。尤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密切关注就业。那么,从哪里入手才能将专业和就业的契合度结合得更紧密?这里,笔者支招一二。  相似文献   

13.
徐小平 《教师》2011,(12):5-7
在人们的思维意识里,一张志愿卡就能锁定学生的就读大学,专业的确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古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新时期,还有人在网络上戏说:"上大学就怕选错专业。"以为专业的选择就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关键。其实,纵观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我们就不难发现,专业与就业行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今天,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徐小平老师就大学选专业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刊登此文,以期对大学选专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就业、转业,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但现在人们在就业及转业时大多比较被动,可参考的信息比较少。特别是大学生们.选择专业时的缺乏预见性。导致了就业难度的加大。因此,为大学生以及转行跳槽的人提供未来几年的职业需求信息作为参考非常重要。不久前,由国内首家专业化教育资讯服务平台——盈速教育网推出的一份“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指数”。为人们提供了一份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为此,本刊采访了“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指数”课题主持人、教育咨询测评师邱健仕先生。  相似文献   

15.
蔡开炳 《成才之路》2009,(34):15-15
导读:求学专业和就业专业的选择与坚持,不可随心所欲,应当慎重。我们主张一经选定就要“不抛弃,不放弃”。  相似文献   

16.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龙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和专业管理,是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的逻辑构成和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业日益发达的今天,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旅游相关人才的重任,旅游相关专业市场人才需求量大,但毕业生频繁跳槽,甚至转行,就业期望值高,造成高职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就业难,旅游人才流失。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稳定旅游相关行业的人才队伍,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办学就要有学生。然而,在就业改革、大学扩招、普高升温对中职招生形成较大冲击的今天.没有良好的就业机制.哪来旺盛的生源?没有旺盛的生源.又谈何发展?我校直面2003年生源急剧萎缩的严峻现实,果断重组了以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招生就业办公室,并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承诺推荐就业.与每一位入学新生签订就业协议.以“出口”带动“入口”。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引导办学、以办学服务社会;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促进发展”不动摇.干方百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共同关注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均供求比为1:4.2。据了解,在该校就业形势较好的计算机系,供求比更是达到了1:16.9。几乎每个毕业生在就业前,都有好几家可供选择的单位。一些求才心切的单位甚至向该校提出了“预订”明年毕业生的要求。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该校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还是有80%自愿选择从事教师工作。另外,有15%的非师范类学生也选择了到学校当老师。  相似文献   

20.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特点决定了专业的特殊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艺术设计专业就业也普遍存在毕业生缺乏竞争实力等问题。在学校教育中加强自主意识的培养,能够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就业能力,从被动选择转变成自主择业或创业。自主就业并不是放任不管,提高学生自主就业能力是通过系统全面的培养与引导,为其提供具有丰富养分的空间,使其主动顺利地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