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采拍电视新闻的体验说明,要把更多的镜头对准群众,记者要做到“三投入”,即身入、心入、情入。 “身入”,就是记者要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观察了解,体验分析,洞悉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反映群众的心声和创造性的业绩。1990年6月中旬,笔者到淇县采访时获悉了大学毕业生杜文君,主动放弃机关工作的优越条件,自筹资金,办起畜牧饲养场的事儿。当时,中央颁布了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政策。笔者认为杜文君是个好典型,就去采访他。可杜文君因引进项目,常常不在淇县,笔者三次扑空,直到第四次,才在饲养场的猪舍里找到了他,采访后发出了第一篇报道。后来笔者又采制了关于杜文君《公司加农户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系列报道,分  相似文献   

2.
汪娜  崔晓东 《新闻前哨》2009,(12):67-67
新闻采访只有心人了才能更投入、更深入,写出来的新闻作品或报道的事件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都是深入实际、深入思考的结果,也就是由“身入”到“心入”的结果。身入是基础,心入是升华的翅膀,决定着新闻记者能飞多高.能飞多远.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先后有三篇新闻稿件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得好稿奖。体会是:只有“身入”、“深入”、“心入”才能写出好稿来。 一、“身人”是写好稿的前题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人民武装工作,而武装工作与拥军优属工作有着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在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抓好拥军  相似文献   

4.
本报宣传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是在山区。在新的一轮改革浪潮涌来这际,如何深化发展我们的山区报道,唱出一支充满改革气息的“山歌”呢?从目前我们新闻队伍的现实情况来看,应该加强我们的作风建设,做到山区采访的:身入、情入、神入。身入身入,就是要求我们的记者沉到山区底层去。我们不少新闻老前辈,他们来自山区,来自基层,又长期采访生心和革命干劲,当年在交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背着被余,跋山涉水采访,长期吃住群众家,有的记者甚至和农民一起“充壳子”(生活贫困,无被条,睡在/“包谷壳”里)。如此采访,他们的新闻岂能不带…  相似文献   

5.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6.
王正 《新闻前哨》2012,(2):93-93
无锡广播电视台的《生活纪录》节目是江苏省第六届十大名牌节目之一。多年来深受广大观众的热心收看和赞赏,作品也多次获得业内行家的认可和省、全国各类奖项。作为该节目的主创人员之一.以“踩点求真,身入写实,体验真情,心入求理”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7.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者出手必须要快,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者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者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身入。就是不能当“屁股太沉”的记者,热衷于跑会议、要材料,从来或很少下基层,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要材料,指挥通讯员干这干那,或者干脆剽窃通讯员的成果署上自己的名字。有时即使到了基层,也是不愿意到艰苦的生产一线,…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摄像采访工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青年记者在“走转改”中做到身人、心入、脑人,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不做“无冕之王”,成为“市井记者”、“工地记者”、“田埂记者”、“车间记者”,做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采访.采访既是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又是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换句话说,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既需要"身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需要"心入",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记者基本的实践活动,江泽民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采访是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深入”的第一种境界——县人身入,是采访题中应有之义。生活是新闻的源泉,车间工地,田野地头,军营阵地,商贸市场,市井乡间是出新闻的地方。新闻界前辈历来把“身入”生活看成是记者事业生命攸关的根本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好记者,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什么时候离开了,记者的生命也就完结了。也就是说:你想干新闻,最起码要“身入”生活,否则,你就不配当记者。为什么新闻前辈把“身入”生活…  相似文献   

12.
去年7月,我有幸采访了山东省宁阳县“种子大王”张加田,写出了“信守合同赔付百万”的消息。《大众日报》以《宁亏二百万也不让一粒劣种坑农》为题在2版头条刊出。这篇消息获’98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还被评为’98全国省级党报新闻奖三等奖。回想此稿采写的过程,深深体会到记者采访“心入”是采访写作成功的重要一环。首先,采访只有“心入”,才能锤炼记者与采访对象、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感情,进而激发采访写作的激情。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我根据报社的安排,主要跑社区新闻。2年多时间的实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社区记者,就要真正沉到基层去,不但要身入,还要心入,要加强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为居民排忧解难.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新闻素材永不枯竭,工作得心应手,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佳作从何而来?综观新闻摄影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基层是佳作之源。那么,摄影记者如何强化基层意识呢? 一、深入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 由于拍摄新闻照片有别于文字记者的采访,因此有人认为摄影记者无需像文字记者那样“挖”新闻,关键是“抓”瞬间。摄影记者下到基层能不能“咔嚓”一声,拍完走人?要不要心入?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强化摄影记者的基层意识,除了下基层,还必须与基层的群众交朋友,上至机关干  相似文献   

15.
这里有亲临其境的所见所闻,这里有“身入、心入”后的肺腑之言,“‘三个代表’在基层”采访团的同行们经历了些什么?类似的大型采访团的采编活动有何规律可循?选编亲历其中的几个单位记者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体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经济宣传的地位也越加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在新闻工作中不能简单化为“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但无疑,它是当前新闻宣传中的重头戏。在每一部经济报道的电视作品中,记者都要面对着素材中无数个人点和出点。因此,找准出、入点是我们在宣传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一、入点:要善于沉入宣传中去寻找视角在当前社会接轨、利益重构的关键阶段,电视经济宣传无疑应当聚焦“领导关注的中心工作”。但另一方面,“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应是记者们“大写特写”的镜头,因此寻找一个好…  相似文献   

17.
一、身入心入发现“亮点” 要从寻常生活中寻找到不寻常的新闻,仅有身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心人。就是说,只有人到心到,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情景,从中引发思考,才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平淡中的不平淡,也才能寻找到启动快门的新闻“亮点”。如面对持续高温,人们是怎样度过的。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深入到市区的街头巷尾去观察,接连几天,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新闻点  相似文献   

18.
在河北省的记者队伍中,河北电台驻邯记者赵金海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外出采访是出了名的。他爱人民,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无私无畏,刚直不阿;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人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党员记者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同行的耳濡目染他“身”入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壤,“心”入农民群众真情实感的内心世界,在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中,记者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参与”意识。新闻记者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中施展才能,就需要确立参与意识,使自己具有经济学家的慧眼和勇气。新闻记者在学习新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同时,还应沉入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去觅宝。“沉入”不仅是“身入”,更重要的是“心入”。深入实际,解剖麻雀,是记者参与市场经济的最好形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走出办公室,身入基层.心贴群众.采写出了一大批透着泥土芳香的新闻作品。那些记者亲历式的稿件因文风朴实、简短鲜活、紧贴基层,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许多战士说:叶艮纸上刊登的这些新闻,就像发生在我们单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