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的量词在语义、原型意象两方面都会有所区别,同样的事物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同样的事物可以用不同的量词计量,同一量词可以计量不同事物;不同量词的用法既有重合,又有不对称的情况。量词“门”、“种”、“类”是一组表示类别的量词,其用法既有重合之处,也有不对称现象。文章运用意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示其用法的认知理据,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浅谈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量词很丰富,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收录了大量的量词,据统计不重复的量词个数为142个,在这142个量词中有一半具有一定的形象色彩,我们在双语教学中体会量词的形象色彩,并把这种色彩讲授给民族学生,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分析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目的就在于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掌握量词的形象色彩,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3.
蒙自方言量词的分布与生命度密切相关。就有生事物来讲,适用于人的量词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形态、情形和感情色彩,有九个量词之多。适用于动植物的量词则相对简单,基本上根据生命度的等级来分派量词的数量。其次,通用量词"根"在指示代词"之"和"阿"后可以通指一切事物,但在数词后只能运用于有生事物和极少数无生事物,表现出指量与计量功能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可能为量词的功能和扩张路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数词,量词和数量词都可以重叠。这些词重叠之后。不仅与重叠前所表示的意思不同,而且有的同一重叠的数量词,由于用法不同,所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下面就重叠的数词、量词和数量词在九、十册语文课本中的运用,谈谈它们的用法和所表示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量词的比喻功能,就是把语言中某类事物所习惯使用的量词加以变换,代之以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临时性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例如: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29课《天上的街市》中的一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句中的“朵”平常是用来修饰“花”的,“花”是美丽的,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会使人联想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丽。这种按照名词(“流星”)所表示的事物的形象,找一比喻词(“朵”)来作临时的量词,实际上是一种修  相似文献   

6.
郭玉清 《天中学刊》1999,14(4):100-101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进行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比较法”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认读、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实现其教学目标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一篇课文中不同内容的比较教学一篇课文在讲授的过程中,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某一内容,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比较因素,采用“比较法”,讲清某些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其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威尼斯》(高中语文第六册)是…  相似文献   

7.
比较,也可称对比,即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比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比较在教学上对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运用比较的方法。特别是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水平,也使我们采用比较教学方法有了可能。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运用比较法可以有这样几种安排: 一、全面的比较,即从内容到形式作全面比较。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是三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天山景物记》、《风景谈》和《海市》。学完这一单元后,可用列表的方式,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第22课,是两首谜语。如何进行谜语教学?我们曾和几位有经验的低年级语文老师进行了讨论,又听了一些课,觉得有这么两点做法值得吸取:一、剖析谜面,深究内蕴。谜语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所作的简短的寓意描写。它运用含蓄、简炼、准确的语言,来隐喻事物的形象特征。可以说谜语中每个词句后面都隐有一些“潜台词”。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基础训练4》的教学内容有:复习韵母和声调,复习偏旁相同的字,比较形近字,量词的使用,补充句子,以及阅读、写字、说话训练。一、教学时注意知识要准确。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次的复习都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新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些知识。如第四题的事物“一只小兔”、“三棵白菜”……其中量词的使用一定要恰当准确,否则会出笑话。在学生填写后要反复读读,记忆这些量词的使用对象,并在生活中找到这些量词是如何使用的,可引导学生举例子来记…  相似文献   

11.
沈甦 《成才之路》2012,(8):90-90
正我们对身边各种事物的认识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色彩。色彩是我们享受美好生活的载体,也是我们感受世界的窗口。因此,让学生体验到美丽的颜色,学会用色彩来美化生活是艺术色彩教学的终极目标。要让这一目标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使学生在色彩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操,就需要一种新的课堂模式来改变现今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成为时下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都知道,在绘画中色彩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艺术语言,色彩如果运用得好,在绘画中,就会更加锦上添花,一个好的画家可以在一个平面空间中给人造成一种真实的感觉,给观看的人带来更丰富的感受。色彩,对绘画来说十分重要,也是烘托自身情感的重要媒介,所以如何将色彩运用得当,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需要从很多地方入手,本文就浅谈在美术课上如何进行色彩教学。  相似文献   

13.
有趣的量词     
毛毛:贝贝,昨天你跟妈妈上街,买了些什么好东西?贝贝:好东西多着呢!有一个文具盒,一个小椅子,一个小自行车,一个跳绳,还有一个……毛毛:你怎么全用“一个”呀?应该是一把小椅子,一辆小自行车,一根跳绳。这些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叫做“量词”,要区别运用。贝贝:真有意思。你再讲详细点儿。毛毛:还是请你看一部短片——《有趣的量词》吧。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量词32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量词一头一匹一只一台一块一面一件一张相同的事物也可以用不同的量词一本书一捆书一箱书一颗糖一盒糖一袋糖一滴水一杯水一瓶水一朵花一束花一枝花一…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教材中的《我和企鹅》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有序和细致两品质。  相似文献   

15.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我们现代汉语可谓是量词丰富、精妙传神。那么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正确运用量词呢?这就要他们去认识量词。现代汉语的量词除了表计量外,他还具有其他的特殊表达作用。一、量词可表达不同事物的特征在现代汉语中,量词丰富是我们语言的一大特点,这些量词在文章中能准确细腻地表达作者  相似文献   

16.
索次 《西藏教育》2010,(3):43-43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常有小学生见到作文就头痛的现象发生,对作文有一种恐惧感。结合我教学工作的实际、体验谈谈平时积累的点滴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一、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同一事物,在口头叙说与书面表达时,使用量词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口语里我们习惯说“一出戏”、“一尾鱼”、“一个砚台”。而在书面语中,往往说成是“一台戏”、“一条鱼”、“一方砚台”,这些量词的区别运用,明显地表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使语言的表达更具特色,更加鲜明。二、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某些表人的量词,还含有褒贬不一的感情色彩,倾向性十分明显。比如“个、位、尊、条、帮、股、窝、员、群、队、堆、伙……”用“位”、“尊”带有尊崇之意;而“条”、“员”,则含有赞赏之情,像“一条好汉”、“一员虎将”,…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语言形式都需要表达数量概念,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数量概念有不同的体现形式。《辞海》中说"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表示事物的单位的叫‘物量词’,表示动作单位的叫‘动量词’。物量词  相似文献   

19.
一篇文章中,如果有几处精妙的色彩描写,那就如同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怎样才能运用好作文中的色彩描写?首先,对事物要注意认真观察,对于一种事物,不仅要观察它整体的色彩,还要观察它局部的色彩。比如:观察一朵鲜花,远看,整体感觉是什么颜色;近看,各部分又是什么颜色。对于同一类事物,要仔细观察它们各自不同的色彩。如,观察人的面部,见阳光少的青年脸色白皙,经常在太阳下晒的人脸色黝黑;健康活泼的脸色白里透红,多病的人脸色是蜡黄或苍白;动怒时脸色发青,平静时脸色较白。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时间、不同发展阶…  相似文献   

20.
移就就是将属于甲事物的修饰词或描述性短语移置于另一事物。本将移就辞格分为三类;一是把描述人的思想感情或性状的词移置于另一事物上;二是色彩词语的移用;三是量词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